ID: 21175190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认识平年和闰年》(教案)

日期:2025-04-25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3次 大小:7361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小学,数学,人教,三年级,下册,第六
  • cover
《认识平年和闰年》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 课程学时 第二课时 案例概述(200字) 本节课中设计情境对话,铺垫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求知欲。接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等数学活动,知道平年和闰年的概念,能根据每年2月的天数作出准确判断,2月有28天的是平年,有29天的是闰年。从每年2月天数的变化规律中,迁移得出平年和闰年出现的规律是“四年一闰”。当发现查验法、推算法和计算法都存在不足时,便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巧算法产生的必要性。最后在解决问题时作对比,得出巧算法是最优方法。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对时间单位年、月、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大月、小月和特殊月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呈现各年份2月的月历探究平年和闰年的规律,难度比较大,因此本节课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方便学生观察和发现规律。 拟解决的问题及教学目标(对标核心素养做具体可行性目标): 1.在观察、对比、发现等教学活动中,建立平年和闰年的概念。 2.在观察月历卡、填写表格、文字描述等分层设计的练习中,由浅入深,不断强化平年和闰年的概念。 3.经历判断平年和闰年的不同方法,体验巧算法的优点。 4.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5.把握教育本质,实施素质教育;渗透思想教育,以文化人,培养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总体思路与策略 认识平年和闰年是一节“量感”的课程,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抽象能力还未形成,因此对“四年一闰”的规律是难以发现的。教学中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平年和闰年的概念。紧接着以表格的形式呈现2009年-2024年2月的天数,不仅让学生巩固平年和闰年的概念,还为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铺设了台阶。前面三种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都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探索发现,因此“巧算法”应运而生,优化了学生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巩固新知的练习设计中,向学生渗透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传递了奥运精神、航天精神的力量,描绘了科技和创新谱写的中国新征程。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设计教学,首先采用“诊断—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对课前知识诊断,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在课中根据学生的知识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也采用了“追根溯源”教学策略,“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规律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先在揭示规律前进行详细解释,通过图文结合演示,让学生了解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的准确时间,知道“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一周的计算时间差形成的。最后,在巩固练习中进行判断,让学生优化判断方法,也让学生在不断的数学思考中体验巧算法的优点,逐步建立数学模型。 《认识平年和闰年》 主题与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6单元《年、月、日》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根据2月天数的不同理解平年和闰年的含义,经历平年和闰年四种判断方法,体验判断方法的多样性;体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求知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意义。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二月的天数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平年和闰年的概念。 2.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知道平年和闰年的规律,能根据规律简单地判断平年和闰年,归纳梳理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3.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等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评价任务 1.观察月历卡认识平年和闰年,学生对比观察两张不同的月历卡,发现月历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揭示平年和闰年的概念。(检测目标1) 2.根据每年2月的天数变化判断平年和闰年,并说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