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静电现象 电荷 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古希腊哲学家 泰勒斯 人类何时意识到电的存在? 《论衡》中提到“顿牟掇芥” 东汉学者 王充 美国 富兰克林 正电荷:positive charge 负电荷:negative charge 英国 吉尔伯特 电:electricity 认识电荷 电荷分为两种:正电荷 和 负电荷 电荷间存在相互作用: 同号电荷间相互排斥,异号电荷间相互吸引。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静电是如何产生的呢? 1. 摩擦起电 : 微观解释: 实质:电子转移(正电荷不移动) 两个不同物质的物体相互摩擦时, 一些受原子核束缚较弱的电子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失去电子而带上正电,而得到电子的物体则带上负电。 正负电荷平衡 不平衡 静电是如何产生的呢? 实质:电子转移(正电荷不移动) 结果: 两个不同物质的物体相互摩擦时, 一些受原子核束缚较弱的电子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失去电子而带上正电,而得到电子的物体则带上负电。 取决于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 1. 摩擦起电 : 微观解释: 静电是如何产生的呢? 静电是如何产生的呢? 静电是如何产生的呢? 2.接触起电 静电是如何产生的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金属导体模型 - - - - - - - - - - 带电体模型 得到电子,带负电 微观解释: 2.接触起电 静电是如何产生的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金属导体模型 + + + + + + + + + + 带电体模型 - - - 失去电子,带正电 微观解释: 2.接触起电 静电是如何产生的呢? 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金属导体,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电子发生转移,最终使导体带上与带电体同号的电荷。 实质:电子转移(正电荷不移动) 结果: 带同号电荷 微观解释: 2.接触起电 不接触能产生静电吗? 不接触能产生静电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金属导体模型 - - - - - - - - - - 带电体模型 3.感应起电 导线 不接触能产生静电吗? 微观解释: 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金属导体,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在导体上重新分布,从而使导体带电。 实质:电子移动(正电荷不移动) 结果: 靠近带电体的一端,聚集异号电荷; 远离带电体的一端,聚集同号电荷。 3.感应起电 悬吊的泡沫小球,表面包裹一层金属铝箔 过程一:毛皮摩擦橡胶棒 摩擦起电 过程二:橡胶棒靠近小球,小球被吸引(10倍慢放) 感应起电 过程三:小球与橡胶棒接触后,被排斥 F斥 接触起电 + + + + + + + 去掉铝箔纸,橡胶棒靠近泡沫小球 + + + + + + + + + + + + + + 带电体使金属导体感应起电 带电体吸引轻小的绝缘体 原理不同 三种起电方式有什么共同之处 摩擦起电 接触起电 感应起电 电子转移 电子重新分布 电荷守恒定律 对于一个孤立系统,系统内电荷总量保持不变。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其他部分,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现代物理研究表明,在粒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电荷是可以产生和消失的,然而电荷守恒定律依然成立。 电荷守恒定律 如何描述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 1. 电荷量 (1)定义: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净电量 (2)量性: 标量,无方向 (Q、q) (3)单位:库仑 (C ) 1881年第1届国际电学大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