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82933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12-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207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答司马谏议书》出自部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主题为“倾听理性的 声音”。本单元的四篇古文体现的文人精神都指向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的传 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单元内容对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思辨性阅读与 表达”的学习任务群。本单元在前两个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 理性思维,本文侧重学习反驳的艺术。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都是古文,古文阅读相比于古诗词、小说等来说,阅读难度增加。 如对文言文特殊词汇、特殊句式是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的,古文阅读数量得不到 提高,直接影响学生的古文阅读语感、对文意的理解,进而影响对文章主旨、 文人精神的理解。仅就读懂层面来说,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古文学习是存在一 定畏难心理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建构与运用:掌握文本的重点文言知识,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态度;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本写作特点,探究文本在论据和论证上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态度,分析文本写作特点。 难点:探究文本在论据和论证上的特点;体会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课时数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国家兴盛之时,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于是居安思危,大胆进谏,目的 是防微杜渐;国事艰难之际,自然有人主动站出来,多方运筹,寻求济世安民 之道,坚持变法除弊以希望国家昌盛。但变法之路,阻力重重,艰难万险,甚 至朋友也会跳出来极力反对。是守成还是创新 坚守还是放弃 今天我们一起 来走进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如何表述自己的观点的。 壹 · 文题解读 《答司马谏议书》 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④“书”,文体名,书信。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书 ①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 “报……书”、(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书”(吴均《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 “上……书”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答……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②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 斗鸡玩赌者的故事”的意思。 贰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 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积贫积弱局面日益严重。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 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 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守旧派代表人物司马 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 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 想,表达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叁 ·初读体会 一、明确字音 强聒 (guō) 卤莽 (lǔmǎng) 见恕 (shù) 拒谏 (jiàn) 怨谤 (bàng) 不恤(xù) 盘庚 (gēng) 胥怨 (xū) 会晤 (wù) 二、齐读文本 三、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用原文词句回答) 1. 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明确: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明确:“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3.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明确: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4.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明确:①人———习于苟且”;②上———欲变此”; ③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