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象版 四年级上册 《运动》单元 2.运动的快慢 教学设计 单元 《运动》 课题 2.运动的快慢 课时 1 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及要求 3.1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4年级③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大致速度。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1.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知道常见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科学思维: 尝试对处理的信息结果进行分析概括。 探究实践: 能使用统计表、统计图表记录、处理信息。 态度责任: 意识到科技进步带给人类活动的积极作用。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1.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知道常见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能使用统计表、统计图表处理信息,并尝试对处理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 教学 准备 教师: 学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一、问题导入(预设10分钟) 任务一:说一说———读取数据 1.导入语:上一课我们知道了一定时间里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我们就说这个物体运动会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运动的话题———运动的快慢。 2.提出问题:(出示教材第7页的100米赛跑成绩表)这是运动会100米赛跑的成绩表,从这些选手的成绩中,怎样确定谁跑得更快? 3.提出问题:你是如何确定的? 4.师总结:在100米的赛跑中,时间最少的117号、125号选手是最快的。相同距离的比赛中,用时最少的是冠军。 任务二:想一想———整理数据 1.(出示教材第7页的第二张成绩表)这是另一张成绩表,请仔细阅读相关信息,还能直接看出谁跑得最快吗? 2.有什么办法能确定谁跑得最快? 3.科学学习常常需要数学的思考和计算。把自己的想法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也是一种学习。(生充分交流比较的方法) 从读取数据到整理数据,从百米赛跑到200/400、800等其它赛跑,难度逐渐提升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比较速度的重要性。 二、处理信息(预设15分钟) 任务三:算一算———分析数据 1.这个表格中出现的距离有200米、400米、800米,现在又知道究究跑了70米,大家想一想,怎么换算更方便呢? 2.师讲解:我们科学上经常算出所有人1秒钟跑多少米,就可以比较了。我们还给每秒钟跑多少米起了个名字,叫做“速度”。 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 3.思考:速度是怎么算出来的? 速度=距离÷时间 4.阅读第7页的“小贴士”。 ①常用的速度单位有米/秒、千米/时等。 ②“米/秒”,读作“米每秒”,表示每秒移动了多少米。有时还写作“m/s”。 ③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学生阅读小贴士,交流汇报) 5.计算究究的速度。 究究10秒钟跑了70米,他的速度就是1秒钟跑7米,可以记作“7米/秒”,读作“7米每秒”。 6.师总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速度,学会了怎么计算速度,我们就能计算出每个选手的速度,根据他们的速度直接说出谁跑得最快了。速度越大,说明运动得越快。 提示:在计算中,如果数据比较大,我们可以用计算器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计算。 7.小组合作尝试使用计算器算出每位选手的成绩。 从定义到公式,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速度,了解速度,会计算速度。 三、迁移应用、拓展活动(预设10分钟) 任务四:画一画———展示数据 1.将所有人的成绩都记录在一张表格中,就形成了我们的成绩统计表,有了这张表,你觉得有什么好处? 2.数学上对数据的处理还不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