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193250

七上历史主题式教学——主题二:自然环境与文明的发展(课件、教案、导学案)

日期:2024-09-1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1次 大小:992135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主题,导学案,教案,课件,发展,文明
    (课件网) 自然环境与文明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上册主题二 第一、二、三、八课 1.通过观察地图,归纳我国古人类分布和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遗址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2.归纳南北方文化遗址(半坡、河姆渡)的异同 3.通过熟记大禹治水、都江堰基本史实,初步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规律。 学习目标 课前小测 2、北京人遗址的意义? 3、甲骨文的意义? 4、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关系? 古人类 元谋人 蓝田人 郧县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发现地点 距今时间 主要特征 地位或研究意义 1、 要求:起立大声背诵5分钟 空间分布特点:多沿江、沿河分布(集中于黄河、长江流域)。 其他特点: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多元一体)。 原因: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利于获取猎物和原始农业的发展。 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东汉]班固《白虎通义》 2.据材料二,指出史前时期生产方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 (1)从采集狩猎到农业生产 (2)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 记忆力大比拼 原始农业 稻作农业 旱作农业 遗址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居住房屋 原始 农业 农作物 工具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约7000年 约6000年 浙江余姚 干栏式建筑 水稻 以猪、狗为主 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猪纹陶钵)、玉器、乐器,会雕刻。 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粟、黍 磨制石器、骨器 会制作陶器(人面鱼纹彩陶盆),会纺织制衣。 长江流域 陕西西安 完成表格,并归纳南北方文化遗址的相同。 会建造房屋 过定居生活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 都使用磨制石器 处于新石器时代 会制造陶器 (更早) 相同点 猪纹陶钵 人面鱼纹陶盆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① ② ③ ④ 1.阅读教材P10-12,将以上表格补充完整(填字母)。结合所学,指出导致半坡与河姆渡聚落生产生活差异的原因。据此谈谈你对农业生产的启示。 B C ① ② ③ ④ (1)差异的原因:生活的地域不同,地理环境、气候不同. (2)启示: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材料四: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古乐》 材料五:都江堰的修建,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将水输送到低处;利用水位差,通过鱼嘴实现“四六分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实现“水旱从人”。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摘编自李彬彬《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 2.据材料四、五,指出其改造自然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结合所学,分别概括其政治影响。 合作探究 禹的父亲鲧(Gun)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 ①疏导(顺应自然) ②创新、无私奉献、坚持不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大禹是如何治水的(治水的方法)?他治水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公元前256年 秦国李冰 成都的岷江 防洪、灌溉、水运等。 时间 人物 地点 作用 记忆力大比拼 鱼嘴 飞沙堰 宝瓶口 顺应自然因地制宜 (道家思想) 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