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193664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4-09-1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59089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24张,课件,运动,变法,诸侯
  • cover
(课件网)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都城镐京 (三)西周的统治 (1)分封制 分封对象: 亲戚(鲁、晋、燕……) 先代贵族(宋……) 功臣(齐……) 1.建立: 2.政治制度: (2)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 ①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②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③两者相互补充(政权与族权结合),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 族权 结合 政权 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公元前356年 商鞅变法 公元前771年 犬戎入镐 公元前770年 平王东迁 公元前476年 春秋结束 公元前475年 周元王元年 公元前221年 秦朝统一 公元前256年 秦灭东周 春秋 战国 东 周 三家分晋 公元前453年 本课时间轴 【任务一】 对比两张地图,思考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p9、p10图)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1.诸侯国数量上的减少 (春秋:争霸战争 战国:兼并战争)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一)列国纷争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1.背景: 2.概况: 春秋五霸 三家分晋 3.影响: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战国七雄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2.增加长城,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消失 【任务一】 对比两张地图,思考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p9、p10图)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华夷之辨 华夏认同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北狄 华 夏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 夏 (二)民族关系:华夏认同 含义? 影响? 中原先进 往来联系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影响: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民族进一步交融,为统一奠基。 同源共祖 1.春秋时期,统治者有时把庶人中有贤德、有才能,或统治者需要的人才选拔出来,让他们担任一定的职务。这一现象 A.表明官僚制度已形成 B.维护了西周的礼乐制度 C.导致“百家争鸣”出现 D.适应了春秋争霸的时局 D 2.“华夷之辨”最初指的是对中原及其四周文化区系的空间划分,具有一定的种族色彩,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它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化概念。“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萌芽 B.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急速消亡 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得到增强 D.部落联盟向世袭制国家的过渡 C 铁制农具 青铜牛尊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井 公 私 新 私 私 私 私 私 私 私 都江堰 铁犁牛耕的出现; 井田制瓦解;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水利助农业;工商业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 阶级关系变化 奴隶贵族没落 地主阶级崛起 变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任务二】根据下图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的新变化,思考这些变化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唯物史观: (一)经济发展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二)诸侯变法运动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1.时间: 3.目的: 直接:富国强兵 根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