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语情语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写景语段,剖析作者融情于景的技巧与其独特的审美心理,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将作者的创作背景结合起来,体会这两篇散文背后的审美情趣。 3.了解自然风景中的人文精神,自觉积淀并运用优秀传统文化。 3.教学重难点 1.通过赏析景物描写的语段,体会背后透露出的作者的情感,体悟景与情的联结。 2.结合文本时代背景和作者人生经历,挖掘文本的情感内涵。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组选中了《故都的秋》 和《荷塘月色》制作下期节目,希望同学们能够参与节目制作,献言献策,带领“ 书 本旅行团 ”成员共飨人文盛宴。 二、学习任务 课前预习任务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21 年 6 月,郁达夫和郭沫 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 并筹备编辑《创造季刊》;1926 年 3 月,郁达夫、成仿吾、 冯乃起等一群年轻孤傲的创造社作家发起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 文学主张;1928 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 年 3 月,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938 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 工作;1938 年 12 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 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 1942 年, 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 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主要作 品有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 《迷羊》,小说集《沉沦》。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 ”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 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 · 卜居》里的“宁廉洁正 直以自清 ”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浙江省绍兴人,著名作家,诗人,教授, 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集《雪朝》,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散文名篇有《春》、《荷 塘月色》、《绿》、《背影》、《匆匆》、《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 (二)写作背景 《故都的秋》写于 1934 年 7 月。从 1921 年 9 月至 1933 年 3 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 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到 杭州,1936 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 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 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 写了许 多游记,这是他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 “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 易;总之是懒得动。” ———引自郁达夫《住所的话》 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 ”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 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写于 1927 年 7 月。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三天之 间,300 多人被杀,500 多人被捕,3000 多人失踪。一夜之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四 ·一 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很大的,他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 ”,又对共产党的“革命 ”心怀 疑惧,陷入不知“那里走 ”的“惶惶然 ”中,他“躲到学术研究中 ”,躲到大自然中,既是 “避难 ”,又在与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