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城镇与乡村———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随堂小练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1~3小题。 1.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有田野 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2.该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河流沿岸,水运便利 B.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C.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D.位于沿海,海运便利 3.材料中描绘了家乡的美丽景色,我们想要拥有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大量使用一次性的木筷 B.超市购物时使用塑料袋 C.放学后教室无人不关灯 D.上学步行或乘坐公交车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据此,完成4~5小题。 4.文中描述的“桃花源”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城市,这里房屋密集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乡村,这里住房紧张 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5.有利于“桃花源”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 A.鸡犬相闻 B.阡陌交通 C.土地平旷 D.屋舍俨然 如图为《姑苏繁华图》(局部),该图反映了当时苏州商人云集、货物琳琅满目的市井风貌。据此完成6~7小题。 6.图中景观反映的是( ) A.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 C.城市聚落 D.乡村聚落 7.由图中景观推断当时该地( ) A.商业落后 B.屋顶坡度小 C.全年降水量少 D.水运发达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句“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描写了城市与乡村不同的场景。下图为古代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图。据此完成8~9小题。 8.诗中“此地”的聚落类型与特征是( ) A.乡村 房屋矮,农业为主 B.城镇 房屋矮,数量少 C.乡村 房屋少,商业为主 D.城镇 房屋高,数量多 9.若该地聚落由“此地两三家”演变为“城中十万户”,其变化是( ) A.鱼塘增多 B.农田增多 C.人口减少 D.商户增多 10.聚落是人类生存的主要聚居地,古代文人有众多描述聚落的优美诗句广为流传。读某地景观图和《雨过山村》诗句,完成下列问题。 (1)“雨里鸡鸣一两家”说明该地属于_____(乡村、城市)聚落,这种聚落一般规模较____(大、小),从事的经济活动有_____。 (2)通过“竹”“溪”“蚕”“桅子花”说明该地降水量_____(大、小)。 (3)诗句能反映的该地聚落形成发展的自然条件有_____。 (4)如果该诗是描写陕西某地景象的,该山村可能是位于_____(延安、宝鸡、汉中、西安)地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形式,二者主要的区别是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城市以非农业生产为主。由题可知,这里有“田野”、“冬麦”、“高梁”、“荷塘”、“果香”,因此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判断该地为乡村聚落,B正确。故选B。 2.答案:A 解析:由题可知,“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边流淌”,说明该聚落位于河流沿岸,有丰富的灌溉水源,水运便利,其余的题中均未提到,A正确。故选A。 3.答案:D 解析:想要拥有绿色生活、美丽家园,应少使用一次性的木筷,超市购物时少使用塑料袋,放学后教室无人及时关灯,上学步行或乘坐公交车,D正确。故选D。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良田为乡村的标志,良田、美池、桑竹为农村景观,因此以农业生产为主,B正确。故选B。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平旷有利于聚落的建设,为聚落形成的有利条件,C正确;鸡犬相闻说明居住距离近,人口众多,不属于自然条件,A错误;阡陌交通说明小路纵横,交通便利,不属于自然条件,B错误;屋舍俨然说明房屋整齐,不属于自然条件,D错误。故选C。 6.答案:C 解析:根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