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位置》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位置》是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0 - 5 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内容。教材通过呈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如教室中的座位、上下楼梯、排队等,引导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既有趣味性,又具有实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 0 - 5 的认识和加减法,而 “生活中的位置”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数字 0 - 5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的重要方面。 二、教学素养目标 (一)数学核心素养 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让学生能够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符号意识:引导学生用语言和符号表达物体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推理能力:通过让学生判断物体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简单推理能力。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并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位置关系的过程,体验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准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在具体情境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对数字 0 - 5 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些简单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对于位置关系的理解和辨别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好动,喜欢游戏和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五、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教室、校园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位置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建立空间观念。 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如 “我说你做”“找位置” 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学具(如玩具小汽车、小动物卡片等)。 将教室布置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如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上下、前后、左右的标识。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关于小动物在森林中玩耍的动画视频,视频中展示小动物们在大树上、树下、小河边、小桥上等不同位置。 2. 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都在什么位置呢? 通过有趣的动画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物体的位置,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 认识上下 (1)展示教材中的主题图(教室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2)提问:图中有哪些物体?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 (3)引导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