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课程标准:运用案例去理解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一、 导与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情感目标: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导与学过程: ㈠ 情景设置: 桂林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喀斯特地貌游览区。千百年来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山水向以“山清、水秀、洞奇”三绝闻名中外。 ㈡认识喀斯特地貌 阅读P70—71教材,结合图3-3-2,思考: 1、“喀斯特”一词的由来 2、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及其分类? 3、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最基本条件: 4、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岩石类型: 5、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中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分别所体现的化学过程是: 札记 6、影响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㈢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阅读P72教材,图3-3-4,思考: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分析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典例分析: 1、易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地区是( ) A石灰岩分布区 B玄武岩分布区 C大理岩石分布区 D花岗岩分布区 解析: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而石灰岩属于可溶性岩石。 答案A 2、桂林山水的形成条件包括( )。 ①岩石条件②气候条件③生物条件④地形条件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桂林山水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的岩 出卷网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此外,地形条件也十分有利于桂林山水的形成(详见教材P72) 答案:D 四、系统归纳与整理: 札记 信息反馈: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还有什么疑虑和困惑?高一年级地理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主要表现。 2.了解陆地自然带的概念、类型和分布。 3.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4.了解常见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及其原因。 重点、难点: 1.了解陆地自然带的概念、类型和分布。 2.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任务一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阅读教材P57-58三段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1.自然带 出卷网 2.由于自然植被能较明显地体现自然环境的特征,所以自然带往往以 类型命名。 3.对照课本图3-1-2与图2-4-1,试着寻找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之间的关系,并完成下面两幅图的填写。 出卷网 任务二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阅读教材P59-61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分异规律 图示 延伸方向 更替方向 成因 分布 水平地域分异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水平地域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 补充:垂直自然带的一般规律: ①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本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且随纬度的升高其海拔降低。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海拔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雪线与降水 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图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阅读教材P60完成下列内容 (1)某些地区因受 、 和 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上述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 (2)分布实例 影响因素 分布实例 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洋流 水分异常 任务三 随堂巩固 下图为“一组地理事象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