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离别景,送别情 【课文研读】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平明送客,临别托意。王昌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此诗写的非常有深意。 雨之寒。诗的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十分生动的写出了雨夜之时的情景,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而见。在这里王昌龄并没有用细腻的笔法来写这阴雨连绵的场景,而是采用了豪放的笔法,将这夜雨连江笼罩吴地写的颇有几分壮阔之势。 心之孤。诗的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则是描写了,清晨,天色已明,友人辛渐即将登船北归。诗人遥望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还有浩荡的江水。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自己孤单处境的感慨。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 意之切。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王昌龄对即将远去的友人的叮嘱,王昌龄在这里以“冰心”“玉壶”自喻,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也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冰心出自《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冰心在这里指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玉壶原意解释为酒壶,指当时送别使用的酒具。玉壶出自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更是向远方的友人表明自己的决心,也是想让远方的友人放心,告诉他们自己不会被这世俗的馋名所累。 意象之妙。此诗中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寂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构思和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天然浑成,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2.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连词成句等方法,推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 3.能结合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板块一:自学———谈话导入,自主阅读古诗 1.谈话激趣: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2.自主读诗:放出声音自由朗读,至少三次,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板块二:导学———教师讲解,布置学习任务 1.讲解诗题意思: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2.讲述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