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31650

初中语文七年级21《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日期:2024-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153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初中,语文,七年级,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 cover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通过比较,把握“登临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把握“登临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七下第20课,这篇课文共五首古诗。这堂课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两首(出示两首诗题),猜猜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学习?(诗题中都有“登”字,都是登临高处的楼台山峰) 登高抒怀是自古以来人们共有的情愫,那么这两位诗人登临高处后会有怎样独特的表达呢?我们一起通过朗读走进这两首诗。 二、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读这两首诗,其他学生点评,关注字音、节奏。 明确:强调《登幽州台歌》“怆”字的读音,点明两首诗的节奏如下: 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比较两诗体裁的不同。 明确:《登飞来峰》是我们熟识的七言绝句,讲究平仄和押韵,而《登幽州台歌》韵律比较自由,不讲求押韵,且诗句有五言和六言,属于古体诗。 3.齐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过渡:要想真正读出诗歌的神韵,需要把握诗人的情思。我们就一同穿越长空来感受陈子昂登台时的独有情思吧。 三、赏读《登幽州台歌》 1.结合注解,提出诗意理解上的困难。 预设:“前”“后”“古人”“来者”如何理解? 明确:关注作者登临的特定地点“幽州台”:战国时燕国有名的君主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他极其重视选用人才,曾在台上放置千两黄金来招纳贤士,引得乐毅、郭隗这样的名士纷纷归附,燕国便从此兴盛,燕昭王也就成了名垂千史的一代明君。陈子昂是他的忠实粉丝,同时期还专门创作组诗追思“燕昭王”。因此,本诗前两句中“古人”应该是指古代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来者”指后世那些能重视人才的圣明君主,“前”和“后”并非方位名词,而是时间名词,理解为“过去”“未来”。 学生阐述整首诗大意:“我”登临幽州台,看向过去,像燕昭王那样前世的贤明君主既不再可以相见,看向未来,后世的贤明君主也来不及相逢。一想到天地时空如此浩渺广远,我不禁孤独悲伤悲以至凄恻落泪。 陈子昂为何会发出如此慨叹?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境遇密切相关。 助读: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改革先驱,政治上也颇有远见。他24岁就中了进士,才华受武则天赏识,可是命运却屡屡捉弄他,因为直言敢谏而在政治上屡遭排挤打压,先后两次从军、两次遭贬、两次下狱,年仅41岁便被陷害而冤死狱中。35岁那年(696年),一心渴望为国效力的他主动出征,随武则天侄子武攸宜征讨北方契丹,任军中参谋。面对屡屡兵败的局面,陈子昂屡现奇计却不被理睬,反被贬为军曹。郁愤满怀的他登上幽州台,吟唱出这首《登幽州台歌》。 2.假如你化身为陈子昂,试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 明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两个“不见”互为映照,强调了诗人怀才不遇、寻明君而不得的痛苦、孤独、无奈。 指导朗读前两句:两处“不见”重读,语调低沉,读出孤独无奈之意。 “独怆然而涕下”指诗人孤独、悲伤地落下眼泪。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句诗中我们读出了诗人登台时将心中郁积已久的孤独与悲痛都化作千行泪夺眶而出,让人为之动容。 “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写时间的久远与空间的广大,勾连后一句中“独”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天地时空苍茫寥廓、浩渺无垠、广漠辽远,而诗人孤独无依、茕茕孑立、独立苍茫。试想诗人此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