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55677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日期:2024-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4次 大小:149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 cover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格物致知”。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格物致知。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难点: 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这是事实吗 问题出在哪里呢 师生交流。 丁肇中教授的这篇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检查预习 学生简介,其他同学补充交流。 1.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一)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 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 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 (J/ψ 粒子),并导致了 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 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 了解背景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这位最具实验力、最善 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以朴实而诚挚的语言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 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诚恳地呼吁我们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 过不断实践和体验去探求知识与真理。 3.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丁 肇 中 ( ) 朱 熹 ( ) 彷 徨 ( ) 中 庸 ( ) 论 语 ( ) 袖 手 旁 观 ( ) 参考:zhào xī páng huáng yōng lún xiù 4.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 致知: 彷徨: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参考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致知:获得知识。致,获得。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的冷淡态度。本文指不作任何探究实验的消极观察。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三、探究交流 1.研读课文,编写文章提纲。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参考 提出问题(1):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2-12):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 (2-5段):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② (6 -12段):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希望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 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 可从课文中找出来。 参考: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 3.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参考: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4.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 参考:标题是中心论点。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参考: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科学发 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 求到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6.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参考: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 文化的一部分。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试题中心】“同步测试”部分。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以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为话题,从解释《大学》“格物致知”入手,剖析中国传 统教育的弊端,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 重要性”,大力提倡实验精神。原因是:(1)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2) 中国学生学习上的弱点所决定的;(3)学术研究和应付今天世界环境的需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