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258115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日期:2024-10-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29054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高中,语文,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乡土本色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抓住关键概念,梳理文章脉络结构。 2.学以致用,合理运用观点,解释现实生活现象。 3.提高思辨能力,感悟乡土情结,加深对乡土的热爱之情。 重点:抓住关键概念,梳理文章脉络结构。 难点:合理运用观点,解释现实生活现象。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合作探究法 创设情境,视频导入: (视频导入)我们来看一段小视频。 视频中的小费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村官。他发现记忆中的家乡已经变成了“空心村”,土地荒芜,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村里只剩下一部分老人留守在家,他想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种现状。 通过本节《乡土本色》的学习,请你为他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 任务一:抓住概念巧分析,思维导图画一画。 为了更好地帮助小费,我们需要先了解乡土社会的一些特征,课下布置了预习作业,现在请大家再快速阅读文章,做好准备。 (预习作业)活动一:通读《乡土本色》勾画每段关键词句,填写下表: 概念 主要特点 土气 乡下人离不开泥土,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2)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4)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5) 熟悉是“土气”的一种特色。(15) 不流动 产生土气。(4) 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5) 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7) 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8) 村与村之间是孤立、隔膜,不是绝对的。(10)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11) 熟悉 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13) 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13)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13) 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14) ⑤从容地去摸熟每一个人的生活。(15) 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16)。 礼俗社会 有机的团结,无须选择、先我而在的生活环境(12)。 (预习作业)活动二: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请画出思维导图。 在大家的预习作业里,我选择了两位同学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请这两位同学上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路。 小结:我们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应围绕核心概念,并对文本中的概念陈述进行二次展开,然后用符号将关系表示出来。思维导图能帮助我们梳理文章的脉络结构,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通过上述两个学习活动,我们可以看出来乡土性有三个特点,请大家齐声回答,分别是:1.粘着土地。2.不流动性3.熟人社会。在这三个特点里面,熟人社会是最重要的特点。费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乡土本色》的核心观点,也是《乡土中国》整本书的核心要义。 任务二:乡土特性仍存在,生活文学说一说。 文章中描写的乡土社会现象,你是否见过或者深有同感?在你的身边,是否存在一些与费老说的不相符的情境?请结合生活现象或文学作品进行思考。 明确:生活现象:1.李家庄、李家屯、刘家寨、张家村; 2.村里小卖部赊账现象; 3.熟人骗熟人,传销; 4.北漂、南漂、打工潮、返乡潮; 5.小院子里种菜; 6.乡村里因为一点小利争得头破血流,人们之间现在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亲切感。 文学作品:1.《祝福》:鲁镇、卫家山、贺家墺。体现了乡土社会中的地方性,人们生活隔离,各自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 2.白居易《朱陈村》: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体现了村落的不流动性和封闭性。 3.《哦,香雪》: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说明台儿沟乡土村落的不流动性。 4.《平凡的世界》:孙少安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渐趋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