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清河崔氏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望族,族中多人担任高官,甚至位至卿相。其中,崔悦一系在北朝有仕宦记载者13人,平均仕宦品级为3.5品。这一现象出现的制度因素是( )。 A.察举制 B.征辟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五代时期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载:“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与材料所述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察举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科举制 3.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4.北魏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十五岁的男子可以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十五岁、女子达到十三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据此可知,封建政府实行均田制的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5.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拓展提升】 6.东汉后期,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察举选官一般由地方大族名士主导,乡闾品评,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人才选拔。至曹魏时,朝廷委任中正官进行人才品评,将私人品评发展为官方品评。由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沦为世家大族入仕工具 B.以门第为品评标准 C.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D.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7.西晋时期除九品中正制外,还有“拔寒素”,即不以出身、门第等“资”为限制,而是以乡论、清议的方式对候选者进行德、才评定,中正官全程参与并主导对“寒素”的选拔。“拔寒素”的实行( )。 A.为科举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B.有利于消除士族与寒门的差异 C.打破了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 D.旨在弥补九品中正制的不足 8.政事堂是唐代宰相的议事处。在政事堂办公的数位宰相中,设秉笔宰相一名,谓之“执政事笔”,其在处理中书门下日常事务方面具有相当的职权。唐朝前期秉笔宰相由专人担任,唐肃宗以后改为轮换。这一变化( )。 A.促使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B.使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C.有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D.导致中枢决策重心发生转移 9.在一夫一妇承担的租税租额方面,隋朝规定为粟三石,唐初则变化为“每丁岁入租粟二石”,同时妇女不再作为纳租人口。这一税制变化( )。 A.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B.是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C.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D.有利于促进国家人口的增长 10.唐代两税法实行“量出为入”原则,中央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它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税收标准,而是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征收。这表明两税法旨在( )。 A.确保财政收入 B.减轻地主负担 C.消除地方割据 D.强化人身控制 11.(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所示为岭南道广州怀集官府折纳上缴朝廷的庸调银饼,这可用于研究唐朝时期( )。 A.土地兼并加剧情况 B.国家赋税增加情况 C.赋税征收方式情况 D.夏秋两季纳税情况 12.(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唐六典》记载,如遭受水、旱、蝗等自然灾害,可减免租庸调,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租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租庸调全免。如仅是桑麻受损,则免纳调。这些做法反映了( )。 A.以绢或布代役减轻农民负担 B.国家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政府采取措施保障民生安全 D.简化税收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