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扩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第4 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单元 BC202 刘邦建立 西汉 BC154 七国之乱 BC140 汉武帝登基 BC138 张骞首次 出使西域 公元9年 王莽 建立新朝 公元25年 刘秀建立 东汉 公元184年 黄巾军起义 公元220年 曹丕称帝 西汉 新朝 东汉 西汉初期 西汉中期 昭宣中兴 元成哀平 东汉前期 光武、明章 东汉后期 西汉后期 外戚、宦官专权 【时空定位】 明人绘画·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准书》 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十二三。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初形势图 经济凋敝,人口流散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高祖 刘邦 黄老之学是古代道家中的一个学派,黄指的是黄帝,老指的是老子。因为老子继承了黄帝的基本思想,两人都主张不争、清静、无为等。 ②减轻赋税和徭役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①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治国理念:黄老之学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国家政策:与民休息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作用: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应对措施成效显著。 史料阅读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 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弊端:诸侯国势大,引发七国之乱 文景之治 一、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上》 汉武帝即位之初面临哪些困境? 一方面是黄老思想的消极作用逐渐显露。长期的"清静无为"导致中央政府对一部分农民失去控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同时,一些皇室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大商人的势力膨胀,成为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还有匈奴的势力一天天扩大,直接关系着西汉政权的生死存亡。另一方面是随着"挟书律"的废除,各家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活跃起来,思想活跃不利于思想的统一,不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的巩固和加强。而要强化专制,首先就要改革相对散漫、软弱、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这样,虽不能争天下却可以守成的儒家思想恰恰符合时代的需要。 ———张玉书、杨晓青《"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 【问题】仔细阅读课本,指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布衣为相 政治 经济 思想 开拓疆土 中外朝制 察举制度 刺史制度 “推恩令” 尊崇儒术 法律儒家化 武帝加强 中央集权 重农抑商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算缗告缗改革货币 酷吏打击豪强 北击匈奴 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汉宣帝) 设护乌桓校尉 边疆屯戍 外交 打通“丝绸之路” 二、西汉的强盛 中外朝 史料 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章奏文书。此时,大臣们的章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尚书台。汉武帝又选用一些出身卑微而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头衔,允许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为“外朝”…“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问:据材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