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精神的三间小屋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分析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积极建构个体精神空间。 1 2 3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完全体会到的。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预约死亡》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经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代表作有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宽宥( ) 游弋( ) 积攒( ) 麾下( ) 濡养( ) 嘟囔( ) 灰烬( ) 自惭形秽( ) 间不容发( ) 困厄 ( ) 鸠占鹊巢( ) 金戈铁马( ) 形销骨立( ) 抽丝剥茧( ) 相得益彰( ) 李代桃僵( ) 可望而不可即( ) yòu yì zǎn huī rú nang jìn huì jiān è jiū gē xiāo bō zhāng jiāng jí 广袤: 驰骋: 坍塌: 襟怀: 自惭形秽: 李代桃僵: 土地的面积。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 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崩塌。 胸怀;心胸。 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文中指事业因事业之外的赘生物而不得发展或荒废。 形销骨立: 林林总总: 俯拾皆是: 鸠占鹊巢: 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形容众多。 形容多而易得。 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 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 a.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c.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 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8)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7~9)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10~14)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5~18)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9~20)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细读1~6段,思考: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说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1~3段:通过引用名言和类比的方式,引起话题。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引发读者思考。 4~6段:紧承前文内容,继续用类比的方式,由身体活动的空间自然引出为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题。 关系:层层深入,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作者认为应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细读7~18段,思考:第一间小屋中有什么?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爱和恨 经常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 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间小屋的? 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比喻句来形象地论证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