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68028

3《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日期:2024-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0次 大小:126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 cover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导入:同学们,每个地区都有独属自己的,有代表性的,有文化底蕴的东西。比如提到苏州,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苏州园林,提到北京那就是故宫、圆明园,那么提到陕西呢?同学们会想到什么? 生:兵马俑。 师:是的。提到陕西人们都会想起西安的兵马俑。但是陕西还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东西,那就是被第一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民俗舞蹈——— 生:安塞腰鼓。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作者刘成章先生的视线,去看看这安塞腰鼓的表演,去品一品作者精妙文字之后蕴藏的深刻含义。请同学齐声朗读文章。 生读。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在朗读的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生:“颤栗”的“颤”应该读zhan而不是chan。 生:在读文章对安塞腰鼓表演描写的时候应该是激情澎湃,充满活力的,但在读文章的来头和结尾部分时应该要把音量减低,语速放缓。 师:同学们不但注意到了重点字词的读音读法,还能结合文章内容来谈朗读的要点,是很大的进步。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文章,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我从作者的笔下感受到了____的安塞腰鼓”,读完之后我们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生读。 师:那我们请第一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的思考结果。 生:壮阔豪迈的安塞腰鼓。 生:生命强盛的安塞腰鼓。 生:酣畅淋漓的安塞腰鼓。 生:气势恢宏的安塞腰鼓。 师:第一组的同学们都非常的善于思考总结,使用了四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了他们所独到之处的安塞腰鼓。安塞腰鼓的表演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是陕西后生们雄浑磅礴力量的展示,是酣畅淋漓生命活力的彰显。这样美好的安塞腰鼓,作者在文章中忍不住对它的反复赞美,请同学们找一找,是哪一个句子。 生:“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同学们找的都非常的准确,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出现这个句子的地放找出来,划上横线,一起读:(第13节)好一个安塞腰鼓!(第17节)好一个安塞腰鼓!(第22节)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第24节)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同学们,这些句子反复出现在文章中,你觉得它有什么作用? 生:是作者情感的一种抒发。 生:我觉得在结构上也起到了划分文章层次的作用。 师:这两位同学的回答结合起来就是完美的答案!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为文章划分一下层次,并试着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每个层次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生:“风姿、响声、躯体、舞姿。”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所用的词语都是在原文中寻找到的。有同学有其他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认为第一层次是对整个安塞腰鼓舞蹈的描写,风姿是表演呈现出的一种状态,舞蹈这个词可以把所有表现都概括进去。 师:同学们同意这个说法吗? 生赞成。 师:老师认为第三层次也可以找一个更为恰当的词语来描绘,拥有着奇伟磅礴能量躯体的人们我们称之为——— 生:后生! 师: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层次进行品读,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讨论结束。 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大胆交流。 生:我们小组喜欢第二层次。在这里作者用了反复、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鼓声写得震撼人心,充满力量感。 师:在这里作者把山崖和观众的心都比作了牛皮面鼓,对“隆隆”这个拟声词反复使用都是为了表现出鼓势的猛烈,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力量感。同学们还可以关注到作者在这里视线从表演者的身上转移到了周围的人和远处的景观上,写作并没有只盯着一处而是有所流转,这在我们今后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学习借鉴。有同学喜欢第一层次的吗? 生:在表演一开始,作者就浓墨重彩采用了多个比喻,使用了很多的动词和形容词,还有很多排比的句式,不但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让人产生了强烈的画面感,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火热和一股劲。 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