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或 课前检测 地理飞花令 规则:老师说一个关键词,学生说出知识清单上的相关知识点。 关键词: 贵州以桥代路 贵安新区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结合材料,能够辨识给定区域内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特点。 综合思维:通过材料阅读和案例分析,辨识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并能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危害进行分析。 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材料或社会调查,认识区域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 人地协调观:对于给定的地理事象,能够辨识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的主要方式,以及出现的人地关系问题,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增强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自主学习,力争上游 大家阅读教材P117-124,完成学案上自主学习。 问题1:结合课本内容,梳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 问题2:联系生活实际,选取某一环境问题谈谈它带来的危害。 情境1:明清时期的贵州仍属地广人稀之地,这时在贵州山区盛行刀耕火种。刀耕火种是一种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两三年后必须“易土而耕”,需要不断更换和扩大耕地,毁坏了大量树木、灌木及草丛。然而,当时“天人合一”的思想居于主导地位,民间颇重保护“风水”,在乡规民约中大都有禁止滥砍乱伐的规定,有远见的地方官吏也提倡植树造林,一时民间植树之风盛行。 这一时期人和环境关系相对和谐。(2分)这时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粗放的农业方式造成生态破坏。(2分)环境问题相对不严重,因为人口稀少,生产力落后,民间朴素的人地思想,有助于对植被进行恢复和保护。(2分) 结合情境材料分析这一时期该地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探究这一时期环境问题是否严重。(6分) 3:00 2:59 2:58 2:57 2:56 2:55 2:54 2:53 2:52 2:51 2:50 2:49 2:48 2:47 2:46 2:45 2:44 2:43 2:42 2:41 2:40 2:39 2:38 2:37 2:36 2:35 2:34 2:33 2:32 2:31 2:30 2:29 2:28 2:27 2:26 2:25 2:24 2:23 2:22 2:21 2:20 2:19 2:18 2:17 2:16 2:15 2:14 2:13 2:12 2:11 2:10 2:09 2:08 2:07 2:06 2:05 2:04 2:03 2:02 2:01 2:00 1:59 1:58 1:57 1:56 1:55 1:54 1:53 1:52 1:51 1:50 1:49 1:48 1:47 1:46 1:45 1:44 1:43 1:42 1:41 1:40 1:39 1:38 1:37 1:36 1:35 1:34 1:33 1:32 1:31 1:30 1:29 1:28 1:27 1:26 1:25 1:24 1:23 1:22 1:21 1:20 1:19 1:18 1:17 1:16 1:15 1:14 1:13 1:12 1:11 1:10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1:03 1:02 1:01 1:00 0:59 0:58 0:57 0:56 0:55 0:54 0:53 0:52 0:51 0:50 0:49 0:48 0:47 0:46 0:45 0:44 0:43 0:42 0:41 0:40 0:39 0:38 0:37 0:36 0:35 0:34 0:33 0:32 0:31 0:30 0:29 0:28 0:27 0:26 0:25 0:24 0:23 0:22 0:21 0:20 0:19 0:18 0:17 0:16 0:15 0:14 0:13 0:12 0:11 0:10 0:09 0:08 0:07 0:06 0:05 0:04 0:03 0:02 0:01 0:00 合作探究 情境2:近代以来,贵州人口有较大增长。因为农耕方式落后,亩产量低,解决吃粮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扩大耕地,于是从山脚开荒至山上,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诸种原因导致贵州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暴雨之后往往易引起山洪暴发、山体滑坡,低洼之地则易积水成涝。 情境3:贵州山区铜、铅、汞等有色金属矿丰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开采。由于生产条件不佳,当时矿产开发中普遍存在采富弃贫、滥采乱挖等现象,造成资源损失和浪费。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破坏作用,对矿区及其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主要矿山多为井下开采,极易造成矿区地下水位下降或枯竭。 结合情境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贵州在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