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77639

14.1 《故都的秋》 课件(共6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0-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148342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1,故都的秋,课件,61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二首》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秋有形———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秋有声———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秋有色———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故都的秋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组织创建了创造社,出版了新闻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震动了文坛。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活动,后流亡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走近作者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揭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彩。他的散文则直抒胸臆,表现了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具有率真、明丽、酣畅的风格。 文艺观: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代表作: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迟桂花》等。 走近作者 识记字音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房檩(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颓废( )鲈鱼(  ) dùn zhè huái sào zhou ruǐ chuán niàn xī shuài sī lǐn zè tuó pì tuí Lú 1.阅读1-2段,“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南国的秋具有“慢、润、淡”的特点。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之秋———慢、润、淡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 1.作者描绘了几幅秋景图?请同学们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明确:共五幅图。庭院秋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 庭院秋景图 庭院秋景图怎样体现出故都的“清”“静”“悲凉”特点? 提示:①圈划修饰景物的关键词语(如形容词、动词等) ②找出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③批注(作者选取的秋景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意象: 破屋、高天、破壁腰中、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驯鸽的飞声 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 秋草 明确: ①“清闲”———静坐、泡、细数、静对等动词的使用上; “清澈”———从色彩(视觉);碧空(碧)牵牛花(蓝) ②“静”———驯鸽的飞声(听觉:环境之静); “细数”(心之静) ③“悲凉”———破屋”“破壁腰”“漏”“疏疏落落的秋草”。 ①在写秋时,既写了视觉形象(天色、日光、牵牛花),也写了听觉形象(训鸽的飞身); ②写训鸽声,以动衬静,更好地表现了故都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