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关汉卿 窦娥冤 中 国 古 典 戏 剧 概 述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元曲”,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是独立的只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 白 朴《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 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元杂剧之角色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 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净是性格暴烈的男演员。 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小孩)、细酸(读书人)等。 元杂剧之剧本 “四折(类似于现在的“幕”)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过长的戏,可写成多本,如王实甫《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 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序的套数构成。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 元杂剧之旦本、末本 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个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主角主唱的叫末本或末本戏,女主角主唱的叫旦本或旦本戏。 元杂剧之术语 (外扮监斩官上,云)A 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B(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 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 【正宫】C 【端正好】D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E A: “科”(科多用于杂剧,介多用于南戏),即“科范”,是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 B:“白”,即“宾白”“说白”,是剧中人物说的部分。 C:“宫调”。杂剧唱词是按一定宫调写成的。五个宫调分别为正宫、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中宫,分别相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调;元杂剧一折一宫调,每个宫调包含一套不同曲牌的曲子。 D:曲牌名 E:曲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关汉卿,号一斋,老年又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生活于1210左右--1300左右年间, 我国最早的也是古代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被誉为“曲圣”“梨园领袖”“杂剧班头”,195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关汉卿最杰出的杂剧首推《窦娥冤》(“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其他代表代表作《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西蜀梦》《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