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298755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研读课 教学设计

日期:2024-10-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29380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本书,阅读,研读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研读课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核心概念,概括乡土社会的特征。 2、联系社会现实,辩证认识乡土社会的本色与嬗变。 二、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选择在乡野大地燃烧青春的激情,这就是新时代大学生村官。我校毕业生李想如愿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将要走向工作岗位时,实习老师推荐他阅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你知道为什么吗? 费孝通:一介书生、一片赤诚、扎根于泥土、奉献于家国。 《乡土中国》:一面问题的放大镜一台答案的显微镜,这本书会让他更好地了解乡土社会的特征。 学习任务一:回眸乡土知本色。 (1)结合第一章《乡土本色》、第四章《差序格局》、第八章《礼治秩序》的重点句子,解释三个概念:“乡土性”、“差序格局”、“礼治秩序”,并能结合事例进行解说。 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分别针对其中一个概念,讨论、交流。 第一章《乡土本色》重点句子: 1、靠泥土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 2、而种地的人搬不动地……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3、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4、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5、乡村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第四章《差序格局》重点句子: 1、“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2、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3、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第八章《礼治秩序》重点句子: 1、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2、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3、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2)小组代表回答对概念的解释,并举事例来说明。 乡土性: 靠土地谋生;世代定居是常态,具有不流动性;村落间孤立隔膜,有地方性;在对人、对物都熟悉的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差序格局: 一种发生在亲属、地缘等关系中,以己为中心,有差等次序且能伸缩的社会结构。 礼治秩序: 不依靠外在的权力,而是靠人们从教化中养成对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的敬畏之感并主动服膺来维持的社会秩序。 老师补充事例,理解“差序格局”。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子·说难》 总结:费孝通先生透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为我们呈现出乡土社会的本色。 学习任务二:历经嬗变守本真。 走上工作岗位,李想认识到当今社会转型期的农村,与70多年前的乡土社会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费孝通笔下的“乡土性”还存在吗?你如何为他解开这个困惑呢? 下首歌词写的是哪一个群体的心声呢? 我把陌生的城市当成家 整天面对一群陌生人呐 陌生的脸颊陌生的大厦 藏着我和你的青春年华 不记得几号几点离的家 为了生活都在努力的拼杀 头顶的那片云千变万化 脚下不变的是大都市的喧哗 …… ———独琴者《把陌生的城市当成家》 预设: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他们不再仅依靠土地谋生,离开那个熟悉的乡村,来到陌生的城市。据统计,我国农民工已经超过2.9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但是绝大部分的农民工还是会在春节时回家过年(展示春运图片),为的是能感受到全家团聚的幸福。 为什么中国人种菜的执念这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