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300170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

日期:2024-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175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
  • cover
《芙蓉楼送辛渐》 一、教学内容 《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本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的内容,这首诗构思别致,既写了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格。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后两句言志,道出了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这首诗构思别致,既写了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格。 二、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朗诵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了解古诗大致内容。接着引导学生细读古诗,读中感悟,体会作者感情。在本教学设计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优美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注重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古诗。另外,学习古诗的同时,进行随文识字,用多样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妙趣横生。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芙、蓉”等3个生字,会写“洛、壶”二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本诗。 3、能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透过诗句感受诗人的离情别意,以及后两句所体现出的精神品格。 难点:从古诗后两句的临别寄语感受诗人高洁正直的品格。 五、教学策略 教法: 听读 看图想象 随文识字 启发式教学 学法:多种方式朗读 游戏活动 合作交流 六、教学过程 (一)复吟离别诗,再话离别情 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对吗?老师来考考你,出示上句,你来说下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李白的《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是《送孟浩然之广陵》 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这是高适的《别董大》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些诗句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送别”。本节课,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走进唐代诗人王昌龄别样的送别故事--“芙蓉楼送辛渐”。 【设计意图】:调动经验,在类别中捕捉本诗诗性,营造学习的情绪氛围,形成课境与诗境的和谐一致。 (二)探题中“诗眼”,寻诗中“人影” 1. 板书课题:芙蓉楼送辛渐。 2.关于王昌龄你都有哪些了解? (强调:用自己的话来说,挑最想介绍给大家的地方来说) 3. 师根据学生发言提炼关键词并小结:边塞诗人、七绝圣手。 4.读课题,你都知道了什么?(地点、人物) 简介芙蓉楼,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诗题初步了解本诗的基本信息,调动已知的信息储备初识王昌龄。 (三)读诗———读通诗中“意”,读出诗中“味。 (一)读准诗句,把握诗韵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点评指导。 3.读出节奏,师范读,指名读 4.师生合作读 (二)借助注释初解诗意 1.自读古诗,画出描写的景物 2.插入送别背景:当时王昌龄在江宁任职,好友辛渐前去看望,分别时,王昌龄一路相送六七十公里直到润州,二人在此地芙蓉楼作别。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逐步拔高要求的朗读,扫清字词读音障碍,增强朗读趣味,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并初步感知诗意,在学生了解了诗歌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补充资料,发挥教师的引导带动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创作本诗的缘由和情景,为走向深入体悟诗歌意象和情境做好铺垫。 (四)品诗———品诗中意象,赏诗中情志。 (一)深入意境,捕捉意象。 1.品“寒雨、孤山”中的孤独落寞。 2.品“连江、夜入”中的苍茫阴冷。 问:你从那几个词语感受到了诗人送别的心情? 解:什么样的雨叫寒雨呢?(秋冬时节的雨、冷冷的雨)这场雨还是怎样的?(绵绵不断。连着江面) 想:你脑海中的寒雨、孤山、连江、夜入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说:指导学生用比较连贯、准确的词句描绘自己眼前浮现的场景,体会诗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