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305493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4.3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共22张PPT)

日期:2025-02-22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168192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人教,22张,模型,结构,核式,原子
  • cover
(课件网) 4.3 原子的核式 结构模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科学家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时发现,当玻璃管内的气体足够稀薄时,阴极就发出一种射线。它能使对着阴极的玻璃管壁发出荧光,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什么呢? 这种射线称为阴极射线(cathode ray)。对这种射线本质的认识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种电磁辐射;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带电微粒。如何用实验判断哪一种观点正确呢? 4.3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一、电子的发现 英国物理学家J. J. 汤姆孙认为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流 1、汤姆孙实验装置及实验原理 阴极 ⑵阴极射线通过A、B形成一束细细射线。 ⑶D1、D2之间加电场(或磁场)检测射线的带电性质。 荧光屏 ⑴阴极射线的产生机理:管中残存气体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在强电场的作用下被“拉开”(即气体分子被电离),正电荷(即正离子)在电场加速下撞击阴极,于是阴极释放更多粒子流,形成了阴极射线。 阳极 缝隙 金属板 一、电子的发现 2、测定粒子的比荷 ⑴应用带电粒子在恒定电场中的偏转求比荷(电偏转) ①两极板C、D间无电场和磁场时,粒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O点。 ③在两极板间施加一个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则粒子在荧光屏上产生的光点又回到O点。 ②在极板间施加电压U(上正下负),离开极板区域的粒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P点 2、测定粒子的比荷 ⑵应用带电粒子在恒定磁场中的偏转求比荷(磁偏转) ①两极板C、D间无电场和磁场时,粒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O点。 ②在两极板间施加一个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则离开极板区域的粒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P点。 ③再在极板间施加电压U(下正上负)则粒子在荧光屏上产生的光点又回到O点。 一、电子的发现 一、电子的发现 3、汤姆孙发现电子 ⑴阴极射线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 ⑵不同物质都能发射这种带电粒子,它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 ⑶阴极射线粒子电荷量的大小与一个氢离子一样,而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 后来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电子 电子的发现是物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人们由此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本身也有结构。 4、密立根测电子电量 电子电荷的精确测定是在1909 1913年间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做出的。目前公认的电子电荷e的值为: e= 1.602 176 634 × 10 -19 C 密立根实验更重要的发现是: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带电体的电荷只能是e的整数倍。 从实验测到的比荷及e的数值,可以确定电子的质量。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电子的质量为: me= 9.109 383 56 × 10 -31 kg 质子质量与电子质量的比值为: 一、电子的发现 通常情况下,物质是不带电的,因此,原子应该是电中性的。既然电子是带负电的,质量又很小,那么,原子中一定还有带正电的部分,它具有大部分的原子质量。请你设想一下,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以及带负电的电子可能是如何分布的? 汤姆孙———西瓜模型(枣糕模型) 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其中。 这个模型能够解释一些实验现象。但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1903年做了一个实验,使电子束射到金属膜上,发现较高速度的电子很容易穿透原子。这说明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这个模型可能不正确。之后不久,α粒子散射实验则完全否定了这个模型。。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从放射性物质(如铀和镭)中发射出来的快速运动的粒子,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4 倍、电子质量的7300倍。 ⑴α粒子 1909 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指导他的助手盖革和马斯顿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时,所用仪器的示意图。 1、 α粒子散射实验 ⑵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 ③M显微镜带有光屏S,可以在水平而内转到不同的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