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307952

1.1 静电现象(共25张PPT)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一物理粤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日期:2025-05-25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73656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高一,第三,必修,2019,教版,物理
  • cover
(课件网) 第一章 静电场的描述 第1节 静电现象 知识点一:电荷 公元前 600年左右,希腊人泰勒斯就发现摩擦过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也写下“顿牟掇芥”一语。此语意为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像草芥一类的轻小物体。 王充与《论衡》 16世纪,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创造了英语中的“electricity” (电)这个词,认为摩擦过的琥珀带有电荷。 1.电荷: 具有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性质。 2. 电荷的种类 (1)正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2)负电荷: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3)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 _ 注:相互排斥的一定是同种电荷,相互吸引的不一定是异种电荷,也可能是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 有哪些方法能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上电呢? 知识点二: 各种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①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 ②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 摩擦为什么能使物体带电? (1)原子的结构 原子 (+) (不带电) (中性) (—) (+)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每个原子中的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外呈现电中性。 原子核的结构一般是很稳定的。 (3)带电特点:互相摩擦两物体同时带等量异种电荷。 (2)摩擦起电的本质:不同物体间电子转移 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电中性的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 电中性的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 ①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张开 实验:观察静电感应现象 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撑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下部的金属箔片是闭合的。 ①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金属箔片有什么变化? C移近导体A,两侧金属箔片都张开; 2.感应起电 ②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仍然张开 ②这时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金属箔片又有什么变化? 金属箔片仍张开,但张角变小。 ③说明A、B所带荷是等量异种电荷,互相接触时,等量的正、负电荷发生了中和,所以闭合。 ③再让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A、B接触,金属箔片都闭合。 (1)概念:把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不带电的导体时,导体中的自由电子重新分布,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这种现象称为静电感应,利用这种方式使物体带电,叫感应起电。 (2)原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3)本质: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4)特点: 近异远同 等量异性 2.感应起电 思考1:先移走电荷C,再分开导体A、B,则A、B上的带电情况如何? ①导体A、B均不带电 思考2:先分开导体A、B,再移走电荷C,则A、B上的带电情况如何? ②A带负电、B带正电 思考3:导体B接地,电荷C靠近导体A、B,则A、B上的带电情况如何? ③A带负电,B不带电 思考4:导体B接地,若移走电荷C,则A、B上的带电情况如何? ④导体A、B均不带电 思考5:先断开导线,分开A、B后移走电荷C,则A、B上的带电情况如何? ⑤A带负电,B不带电 接地 接触后 再分开 接触后 再分开 把带电体与中性导体接触,使中性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接触起电。 结论:两个完全相同的导体,接触后再分开, 二者将原来所带电量的总和平均分配。 3.接触起电 例题:真空中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等量异种电荷的金属小球A和B,分别固定在绝缘支架上,用一个带有绝缘棒且不带电的相同金属小球C先和小球A 接触,再与小球B接触,然后移走小球 C,则小球A、B 的带电量各是原来带电量的多少? 分析:完全相同的带电小球相接触,在电荷的转移过程中,电荷的分配遵循如下规律: (1)不带电小球与带电小球接触,电量平分. (2)带同种电荷的小球互相接触,电量相加再平分. (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