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 上册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壹·导入新课 《孙子兵法》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今民与上同意也。 导入新课 贰·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整体感知 文题解读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整体感知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二人,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一是孟母教子的故事。 二是孟子宣传仁义之道的故事。 三是表现孟子蔑视权贵、刚直不阿的品德故事。 整体感知 孟子思想 性本善 施仁政 行王道 民贵君轻 整体感知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作为孟子言行的汇编,集中反映了他作为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的基本思想,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学史上重要的典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一书 整体感知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学性最强的。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像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文字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整体感知 《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孟子》的散文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善于用文学手段达到实用目的,对于既主张以文载道,又重视文学的美感,喜欢在说理中包蕴个人感情的唐宋古文家,成为绝好的典范。试看韩愈的文章,雄肆而严整,喜用排比、博喻,与孟文关系最大。 整体感知 写作特点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 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整体感知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本文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