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学生读本第7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1.法律是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了解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法律规范。 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深入理解法律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抽象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法律的应用。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法律的理解和看法。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法律的实施过程。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一段与法律相关的视频或新闻片段,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认为法律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概念。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观看一段与法律相关的视频。(播放视频) 老师:你认为法律是什么呢? 学生 A:我觉得法律就是规定我们不能做什么的东西。 学生 B:法律是用来惩罚坏人的吧。 老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自己的想法。那我们带着这些初步的认识,一起进入今天的课程,来更深入地了解法律。 2.法律的定义 结合读本内容,讲解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通过举例说明法律与道德、习惯等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 老师:现在我们结合读本内容,来讲解一下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谁能说说这句话里的重点是什么呢? 学生 C:重点是国家制定或认可,还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老师:非常正确。下面我们通过举例来说明法律与道德、习惯等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这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要求,而不是法律规定。如果不让座,可能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但不会有法律上的惩罚。而如果偷了别人的东西,这就是违反了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大家能理解吗? 学生 D:能理解,道德是靠自觉,法律是有强制力的。 3.法律的特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法律的特征。 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法律的特征,如普遍性、强制性、规范性等。 教师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法律特征的理解。 老师:接下来,我们组织小组讨论,分析法律的特征。大家开始讨论吧。 (学生们分组讨论,气氛热烈。) 老师:好,时间到。现在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法律的特征。 第一组代表:我们组认为法律的特征有普遍性,就是对所有人都适用。 老师:很好,还有其他特征吗? 第二组代表:还有强制性,法律是必须遵守的,如果违反了就会有惩罚。 老师:非常正确。还有吗? 第三组代表:还有规范性,法律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 老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到位。下面老师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加深大家对法律特征的理解。比如,有一个人在公共场所吸烟,这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这里就体现了法律的普遍性,因为这个规定对所有人都适用。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对这个人进行处罚,这体现了法律的强制性。而法律规定了在公共场所不能吸烟,这就是法律的规范性。大家明白了吗? 学生 E:明白了。 4.法律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法律的作用,如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法律的作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法律的重要性。 区分不同类型的法律规范 介绍法律规范的分类,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让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