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881年一1936年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 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了解杂文相关知识,理清文章思路,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素养。 3.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 证论点的写作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 ,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一、作家及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 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呐喊》《傍徨》《故事新编》,散 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 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等。 俯横 首 眉 甘冷 為 對 孺 千 子 夫 牛 指 8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 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我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九—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 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策略,实行反革 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英美帝国主 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 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外来的东西 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二、写作背景 8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在讨论中存在 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 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 “拿来主义”的主张。 二、写作背景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 文艺性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 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件,对“有害的事物”立 刻给以反响或抨击的文艺性论文。它介于“论说”和 “文学”之间,论证有力,风格多样,不拘一格,“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杂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有关日常生活、文化动态及政治事件等的杂感、随笔 都可以归入这类。有人说过“鲁迅的杂文就像一把锋 利的匕首,直刺敌人的心脏”。 三、文体知识 杂文: 特 点 (1)迅速反映现实生活 (2)短小犀利 (3)有幽默感 (4)注重形象性 四、《且介亭杂文》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 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 “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 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 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掌握下列字词 自诩(xǔ) 残羹(gēng) 冷炙(zhì) 冠冕(guān miǎn)堂皇 脑髓(suǐ) 孱头(c àn) 吝啬(lìn sè) 蹩 (bié) 礼尚往来:崇尚,重视。 自诩:自我夸耀。 譬如(pì): 比如。 五、基础知识积累 第一课时 O N E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必须适当地吸收借鉴她民族的文 化,才能使自己的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今,外来文化已经无处不 在地影响着我们,而在90年以前,人们对外来文化的认识怎样呢 我们 一起走进《拿来主义》。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 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新课导入 活动一:文本研习———体会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