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35500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论趣》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164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长春,八年级,语文,上册,9课,论趣
  • cover
《论趣》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积累本课出现的成语和蕴涵哲理的语句。 体会林语堂小品文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把握文章基调,培养学生解读本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领学生理解"趣"的内涵,培养学生以读书为趣的良好习惯 2、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情感较丰富,但理性认识较弱,学习本文较困难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品读重点语句。 了解作者为人之”趣“并以此为参照思考自己的人生。 教学难点:理解“趣”的内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 4教学过程 【导入】导语 走进“真知”的天地,也许你看到的并非一个 梦幻的世界,那里没有绿茵铺地,没有繁花盈目,没有清越的鸟鸣声来引路,甚至,当你打开求知之门的那一刻会望而却步,脚下沟壑纵横,眼前一片混沌迷蒙,只有微弱的星光落在求知的苍茫前路,你一定会疑惑:这里何来真理之光的澄明,何来智慧之果的芳芬,何来创造之趣的奇妙?林语堂用他那特有的幽默开启了“趣”味之门,只要我们在“寻趣”的道路上播撒辛勤汗水,定会收获无尽喜悦; 【检查预习】 1、给加粗字注音 蒙昧 扈从 胼胝 癖嗜 掮客 无所不窥 摩顶放踵 熙熙攘攘 商贾 坐禅 2、理解、积累下列词语 扈 从 手足胼胝 摩顶放踵 熙熙攘攘 通脱自喜 适可而止 鞠躬尽瘁 癖嗜 灵犀一点通 掮 客 3、文学常识(学生查阅资料后交流) 林语堂(1895.10.3-1976.3 .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来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4、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特殊的政治文化 环境中。当时,文学失去了自由。作者针对当时的文化弊病,针对人们以“名、利、色、权”为人生动机的现象,写下了这篇文章,旨在告诫人们应培养情趣、兴趣,做一个与众不同的有趣味、有修养,保持本性的人 【梳理】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人 世间为名来、为利往。为色为权熙攘都是人生的普通现象,是众生常态。能够不失本性,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圣贤人的境界了。然而能够排脱名利,超凡脱俗最不容易。 第二部分(第4~7段):谈区别于名利心的另一种人生境界-趣。 【研读文本,整体把握】 1.在作者看来,“趣”是什么?作者又是从几个方面来谈“趣”的?(从文中找到相应语句) 作者看来:“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人生快事莫如趣”,“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 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谈趣: 一在求知上要有“趣”。 “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 的,都由趣字得来。”这“趣”是于“名、利、色、权”无关的。作者认为“趣”可以与“好奇心”沟通,“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求知趣味使然的。” 二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 这“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