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356600

第20课 谈创造性思维 导学案(学生版+解析)

日期:2024-11-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3次 大小:3257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课,创造性思维,导学案,学生,解析
  • cover
第20课 谈创造性思维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材料与观点间的相互联系。 3.掌握论证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思考人的价值,增进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3.学习论证方法,体会其在论证中的作用。 4. 品味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活动一:识记字词 1. 正音正字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汲取( ) 锲而不舍( ) 渊博( ) 恭喜( ) 依赖( ) 持之以恒( ) 对称( ) 压榨( ) 创伤( ) 锲而不舍( ) 恭喜( ) 不言而喻( ) 2. 释义 根深蒂固: 行之有效: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锲而不舍: 汲取: 推敲: 活动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 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 》《 》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卷网- 2000 年版),郭常义、胡晓丁译,原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改动。很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活动三:感知内容。 1.本文的标题是论点吗? 2. 找出文中主要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本文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 3. 本文的开头有何特点? 4. 找过文章的渡句段,说说本文论述了哪几个问题?据此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1)过渡段: (2)梳理行文思路。 首先, 接着, 然后, 最后, (3)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3段): 第二部分(第4~12段): 第三部分(第13段): 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2.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为了证明这些要素,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 4.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5. 文章第5段以及7、8段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2)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3)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7.主题归纳: 8. 写作借鉴: 由一个问题的答案入手,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逻辑性强。 过渡段和过渡句的使用使文章结构严谨,衔接自然,条理性强。 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服力强。 多处运用设问句,引起读者思考。 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或依据。 议论文中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选用事实论据要注意: ①必须具有典型性,古今中外的都可以,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最起码是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 ②最好具有新颖性。 ③论据的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 ,能证明论点即可。 选用的道理论据要注意: ①可以是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 ②要精确,不能篡改、歪曲。 ③和论点有必然联系,能证明论点的。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他们的利润常常被压zhà ,客户被抢走,销售净额的增长也不能得以实现。 (2)在这片土地上,只有经久不衰的建筑,没有根深蒂 固的文化。 (3)他立足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