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369408

6.3 防灾减灾 教学设计 (表格式)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04-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9632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格式,人教,2019
  • cover
内容名称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 学科 地理 课题 防 灾 减 灾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授课年级 高一 课时 40min 选用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 一、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本节课标的内容要求是:运用资料,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地震、滑坡、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防避知识,难 点是因地制宜运用各种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措施实现自救。因此本节以“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观”为统领,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地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图表阅读能力 二、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两节内容的学习,自然灾害会给人们带来中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课要学的内容是怎 样把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降低,也就是要掌握一些防灾减灾手段,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联系实际,结合我国 或者世界上其他地区所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看人们怎样进行防灾减灾。通过本节内容的学 习,让学生明白灾害确实可怕,但比灾害更可怕的是无知,只有认真学习“防灾减灾”的基本常识,提高逃 生的自救互救常识,完全可以把灾害的损害降低到最低,甚至完全可以避免灾害的发生。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通过新闻、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社区宣传等渠道对一些常见的灾害如地震、火 灾、洪水等有一定的认知。但这种认知往往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部分学生可能经历过小型的灾害事件或参与过灾害演练,对灾害发生时的紧急情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于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灾害,可能还存在很多疑惑和不足。 四、教学理念 采用具体案例导入防灾减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建立人地之间的联系。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 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习。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共享者,改 变以往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关注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的探究过程与实践体验,从而充分调动和维 持学习者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情感过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五、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 1.理解防灾减灾的指导方针及内容 2.认识自然灾害中自救与互救的常识,说明自救与互救的重要性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 1. 自然灾害中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 七、教法 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式教学 八、学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5 · 12汶川地震,又称“汶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 5月12日14时28分04秒,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 川县映秀镇(北纬31.01度,东经103.42度),震级为里氏8.0级(矩 震级达8.3Mw)。 自主阅读 课本探究活 动,故事导入切 入本节课的主 题,认真思考问 题。 故事导 入,一能激发 学生自主学习 的能力,二是 能增强师生互 动。 ( 减 ) ( 5-12 ) 5 · 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约50万平方千米[1],其中,极重灾 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 县(市)。截至2008年9月25日,5 · 12汶川地震共计造成69227 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1993.03万人失去 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截至2008年9月,5 · 12汶川地 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5 · 12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 的一次地震。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 灾减灾日”。 1、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如何进行防灾减灾呢 【板书】防灾减灾 引出课标要 求和学习目 标 【讲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大屏幕上显示的课标要求学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