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单元“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44~46页信息窗4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指出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教材编写与教学设计应当突出核心内容,呈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实质性关联,展现内容与观念之间的融合,体现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在小学“数与代数”领域,要让学生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教学中,也要沟通数的概念与数的运算之间的关联,突出“数”与“运算”的一致性。所以本教材把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进行了融合。 “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本单元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6、7、8、9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10”由数字1和0两个数字组合而成,学生认识它相对要难一些。同时,“10”是学习两位数的起点,它在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有重要作用。10的加减法以认识10以内各数为知识基础,是前面已经学过的9以内加减法口算的拓展和延伸。这部分内容也为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多位数做好了辅垫,在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有关10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中省去了用学具拼摆的过程,变为让学生直接利用10的组成进行计算。在内容的呈现上,教材采用了逐步提高要求的做法,在2+8和10-2之后的算式中的数基本上要求学生自己去填写;直接让学生思考关于10的组成写出算式及得数。而后又渗透了统计表整理数据更加简洁清晰,这样体现了教材循序渐进的编排原则,也遵循学生的认知。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10的意义,学会数数、读数、写数,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10的组成,理解10个一是1个十;掌握得数是10的加法及10减几的计算方法;掌握“一图四式或两式”,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3.通过比赛、儿歌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难点]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教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板贴等。 [学具] 计数器、任务单、笔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学生畅所欲言) 师:现在有没有新发现?(课件呈现一首诗) 预设生:一首诗。 师:在这首诗中,你们能找到我们学过的哪些数字宝宝? 预设生:1、2、3、4、5、6、7、8、9。 预设生:1、2、3、4、5、6、7、8、9、10 师:再找一找还有没有?都不见, 一个也没有了,这是哪一个数字宝宝?上节课刚学过,是谁啊? 预设生:0。 师:孩子们,这些数中有一个我们还没学过呢,是谁? 生:10。 师:10表示多少,怎么写,你们会吗?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就会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10的认识和加减法。(板书课题: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数与代数”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中,“现实情境”“生活情境”“具体情境”“简单情境”等词语出现频率都较高,特别是第一学段。这部分内容教学设计和实施时,要充分依托学生的现实背景,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回顾。 创设情境,呈现信息 师:今天,小猴子又去摘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