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376174

6.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5)教案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4-11-30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0次 大小:54587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6.16.2,人体,信息,感知,教案,苏科版
  • cover
第2节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实验技术、器材、设备及媒体资源 同步移动眼球成像、近视远视成因及矫正仪,可变曲度凸透镜、焦距5厘米、焦距9厘米凸透镜、矫正凹透镜、凸透镜、光具柱、红色灯等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由四个要素组成: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要素形成统一整体。实验教学是帮助初中学生学习科学探究、形成理性思维的主要方式,本节“眼球成像、近视远视成因及矫正”学习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上有难度,我通过创新的眼球成像仪成像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理解其原理。 教学活动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6章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眼球成像、近视远视成因及矫正”部分教材内容,通过眼球结构示意图、模型,自主建构眼球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视觉的形成过程则通过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理解眼球成像的原理,接着学生通过创新模型,实验探究近视的成因,认识矫正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预防近视的形成。最后拓展远视成因及矫正。 学情分析: 眼球成像及近视、远视成因及其矫正,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借助创新模型、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基于理性分析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的核心素养。 教学活动目标设计 1.说明眼球的结构与视觉形成的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描述近视、远视的形成和矫正方法,关注生命和健康,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 教学难点:近视远视形成的原因及其矫正 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人体从外界获得信息大部分来自视觉。 1.1认识眼睛的结构 眼球和眼球的附属结构。主要结构是眼球。 运用图片及眼球仪模型一一拆分,学生说出各部分名称。 质疑:眼的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认识眼的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眼球,在眼球内有成像的结构。为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2.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认识视觉的形成 出示眼球成像仪,演示眼球成像的过程。 2.1提出问题:实验中的凸透镜和屏板相当于眼球中的什么结构? 根据实验现象和眼球的结构分析,你认为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应是怎样的状态? 2.2将插头接入220V电源,打开开关,光源灯亮,将可调节晶状体(用两层硅胶膜制成的可改变曲度的凸透镜,往里面注水,就可以得到需要的凸度不同的晶状体)插入眼球内,在轨道上前后移动物体的位置,用注射器往晶状体内部注入和吸出水,调节晶状体的凸度,使视网膜上成像清晰光源倒像,这时为正常人的眼睛。 设计意图:直观演示眼球成像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眼球的成像功能,认识正常眼既能看清近处物体又能看清远处物体,物像会落在视网膜上。同时也是为学生下面的探究作方法上的指导。 2.3观看视频:视觉的形成 学生汇报,通过板书解释说明,帮助理解视觉的形成。 3.探究近视的成因: 3.1提出问题:如果平时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晶状体凸度变大,物像落在哪里? 3.2作出假设:晶状体凸度变大,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3.3制订计划: 3.3.1将焦距为5cm的凸透镜插入眼球内,往前调节视网膜,使视网膜上成清晰光源倒像,此时为近视(晶状体凸度过大)。 3.3.2把眼球前支架上凹透镜旋转置眼前,前移的视网膜上看不到清晰的物像,再把视网膜移向后方,刚好移到原处,视网膜上又可以看到清晰的光源倒像。此时说明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 3.4实施计划: 3.5得出结论:晶状体凸度过大,物像会落在视网膜前方,视网膜上的物像模糊,形成近视。 近视的矫正:配戴凹透镜 设计意图: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