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学目标 1. 梳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从较长的历史时段中把握其发展脉络。 2. 通过梳理古代中国手工业工具发展取得的成果,理解手工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3. 通过分析铁犁牛耕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认识生产工具的发展对劳作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工具的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感悟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 2. 古代的主要劳作方式。 教学难点: 认识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石制农具与铁犁铧的图片,结合课前导言关于铁犁铧优点的叙述,引导学生理解由石制到铁制农具的转变,体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图文史料,直接导入,点明本课主线,让学生初步认识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生产工具的革新。 讲授新课 学习任务一:结合图文史料与教材内容,认识古代农业工具演进的基本情况。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学习聚焦“农业生产工具中,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格外重要。”强调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重要性。讲述耕作工具的总体概况以及演进历程(大致经历了石制、青铜制、铁制三个阶段),帮助学生厘清线索。 问题1:阅读教材19页正文第二段内容,梳理完成石器工具的特点、优点、制作方法的变化以及制作工序。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回答。 (1)特点:质地坚硬。 (2)优点: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 (3)制作方法的进步: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打击为基础,增加磨制 (4)制作工序:要经过选料、打击、磨光等工序,有的要钻孔,专人完成。 教师活动:展示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图片,以及《人类简史》里关于石斧的相关表述,引导学生认识石器制作方法进步的重要性。 材料:最初的石制斧头,虽然边缘被磨得十分锋利,但割削的作用还是不大,也非常容易破碎。但这些斧头比起那些边缘靠打击出来的旧手斧,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改进。 ———《人类简史》 问题2:观察两幅图片,结合所学,指出石器制作方法的变化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学生活动:结合图文史料,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石器制作方法更加精细化,体现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师活动:在学生完成问题2的回答以后,设置问题3。 问题3:阅读教材19页正文第3段,指出青铜工具出现的前提条件。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回答。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铜,并逐渐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教师活动:讲解青铜工具出现的时空情况(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新时代晚期中国出现小件青铜器),印证了课本上学习聚焦的内容(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讲解青铜工具的应用情况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原因是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主要用作礼器(展示商代司母戊鼎图片)。 学生活动:紧跟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认识并理解从石制工具到青铜工具是一大进步。 问题4:阅读教材19页正文第3段,指出冶铁技术的传播过程及铁器的优点。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回答。 冶铁技术的传播: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优点: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 教师活动:在学生对问题4回答的基础上,讲解冶铁工具的改进(熔炉的进步,促使铁器大量出现)和在中国的应用(战国时逐步推广,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引导学生理解冶铁工具的改进推动了铁制工具在中国的推广。 教师活动:展示石制、青铜制、铁制农具图片,讲解随着耕作工具材质经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