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387856

第26课 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同步课件(共59张PPT)+素材

日期:2024-11-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53次 大小:28704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PPT,59张,同步,26课,雁门太守行
    (课件网)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导入新课 雁门太守行 导入新课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17岁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他的诗稿去拜见韩愈。当时,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衣带已解,闻报后本想推辞不见。可打开诗卷,看罢第一首《雁门太守行》大惊,立即束带出见。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 2 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结合诗(词)人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感受不同的艺术风格。 3 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评其诗歌:“五色炫耀,光彩夺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怎么写的,韩愈受到了怎样的震撼。 韩愈会读到_____, 他将看到_____的画面, 从而感受到_____。 整体感知—课前导读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但也有刻意雕琢之病。有《昌谷集》。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雁门太守行》: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其中涌现出了若干英勇善战的将领。例如元和九年,时任忠武军节度使的名将李光颜,身先士卒,突出包围圈,击败吴元济的叛军。据有关材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 整体感知—背景链接 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由汉魏乐府诗发展而来,通常以“歌”“行”命名,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内容多述边城征战之事。 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 太守,古代州郡长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整体感知—题目解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雁门太守行 [唐]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jiǎo 【诵读指导】本诗朗读节奏除“报君/黄金台上意”一句外,其余均可划分为“四三”式。朗读时语调要高亢,要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读出来。 sài zhònɡ xié wèi yān zhī 整体感知—诗歌朗读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敌军攻城的气势猛烈 ,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整体感知—诗意理解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 整体感知—诗意理解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描写) 抵达。 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整体感知—诗意理解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指宝剑。 【诗意】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精神。 整体感知—诗意理解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2024/10/5 在本诗中,作者构思了唐军一天的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