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功名富贵,总把流光误 ———第23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相关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感知人物形象,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体会讽刺小说的特点。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把握作品的主题。 【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夸张、对比手法)。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把握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文中生字加注音,注意古白话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读通课文,按照传统小说结构梳理故事情节。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分享网络视频《人生南北多歧路》谈话导入引出《儒林外史》开篇词: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吴敬梓向向古代知识分子提出了一个终极问题:如何看待功名富贵? 2.简介作家作品。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说的也许正是他自己,丰姿卓绝贵公子是他,贫困潦倒书生也是他。 出示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年~1754年),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又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代表作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奠定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教师讲述:他出生名门,18岁便考上秀才,才名诗名在外,真真一个贵公子,然而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吴敬梓接连遭遇丧父、丧妻、科场不第(一直考到30岁,也没有考中,他自身也很厌恶科考),又因生父、嗣父相继去世而遭遇觊觎、争夺遗产的家族纷争,他伤心愤懑,以任性挥霍发泄苦闷,受尽鄙视,沦为了一个为人唾弃的败家子,受尽族人、乡人的冷眼。吴敬梓因不能忍受家乡的处境,移家江苏南京,后至36岁时绝意仕途。他从富贵坠入困顿的过程让他看尽世间冷暖,反复的科考不第让他窥破功名富贵的真相,此后专心创作《儒林外史》,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全部倾注于小说创作中。 出示《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外史”意思是非正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是吴敬梓窥破功名富贵的真相,更是许许多多古代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吴敬梓无疑是清醒的读书人,他用一支笔写尽儒林士人的丑态,今天我们就来看一场考试引发的失心疯———《范进中举》 3.故事背景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二、任务一:检查预习 1.提出自己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理解下列词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