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认真观察,试比较左右两件作品 用笔、结构、章法布局 汉字书法艺术 行书的产生及特点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 行书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是实用性最强的书体。 十六国 李柏文书 行书的用笔特点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加强点画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行书的结构特点 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 疏密得体。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东晋 王献之 中秋帖 行书的成熟与辉煌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被后人誉为“书圣”。 曲水流觞 《兰亭集序》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游戏。夏历的三月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 王羲之《兰亭序》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人,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活动结束后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 行书名家及代表作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颜真卿《祭侄稿》,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唐李邕,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赵孟頫、鲜于枢,明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何绍基等。 明 王铎行书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王羲之《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