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于1942年创作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 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揭示出个体生命的卑微柔弱与人类生命的永久不 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高度赞美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告诫人们生命的 价值在于奉献,促人上进。这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全文条理清晰, 章法井然。在教学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把握作者的思 想感情,感知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理解并品味本文重点语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从而挖掘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散文知识,本文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品读分 析。学生个性鲜明,但对生命哲理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同时,学生的语文基 础与语文能力参差不齐,个体间学差距比较大,对于文章中一些哲理意蕴 深厚的语句,可能存在理解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合 作探究、精读课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感受 生命的意义,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和默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 点。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欲扬先抑、比喻、拟人等,并学会在实际写作 中运用这些手法。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理解富有哲理意味的语句,提升对 语言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感悟生命的真谛,理解生命的短暂与不朽,树立积极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学习文 章的写作手法,如欲扬先抑、比喻、拟人等。品析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理解富 有哲理意味的语句。 2、教学难点: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结 合实际生活体验,探讨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提升思想境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展示一组充满生机、展现生命活力的图片(如茂盛挺拔的大树、 岩石缝里开出的花朵、破土而出的种子、刚出生的婴儿等),提问学生:“从这一 组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介绍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儿童文学家,曾任 人民文学社社长、总编辑等,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 子伯伯》等。 ● 写作背景 ①1931至1945年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 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②花园口决堤,又称花园口 惨案,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郑州危急,武汉震动。花园口, 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 大饥荒。③河南大饥荒一般指的是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发生在河南的早 灾。 河南111个县中有96个县受灾,其中灾情严重的有39个县,大约150万 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饥荒导致大约300万人死亡。 本文写于1942年,是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当时日本侵略者在我国横 行,杀害我国同胞,国民党反动派也欺压百姓,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 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扫除文中字词障碍 “臼齿 (jiù)” “茸毛 (róng)” “蔓延 (màn)” 【整体感知】提问学生:“在作者心中,生命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初步理 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明确三个问题。 1本文的论述对象是什么 生命 2这个对象有什么显著特点 永久 3作者对这个对象持什么态度 赞美 【找出中心句】本文中每一段各有一句中心句,请你划记出来。 明确: 1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2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3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