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13338

1 观潮 表格式 教学设计

日期:2024-11-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280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观潮,格式,教学设计
  • cover
《1 观潮》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文章结构清晰,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时间顺序记叙,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 二、设计思路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等不易理解,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拼读并书写“潮、据、盐、屹”等生字词,理解“笼罩、人声鼎沸、若隐若现、风平浪静”等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逐渐、恢复”等词语造句。学生能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理清课文结构,并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理解作者通过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自豪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有序、细致入微的习惯,以及通过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并积累描写钱塘江潮水气势的四字成语。 难点:想象大潮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叫做《观潮》。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互动。你们有没有去过海边或者看过江潮? 学生:(部分学生回答)有/没有。 老师:好的,有去过的同学,你们能分享一下看潮的感受吗? 学生A:我觉得潮水特别壮观,像千军万马一样冲过来。 老师:哇,这个形容很生动。那没有看过的同学,你们想象一下,潮水会是什么样子呢? 学生B:我觉得应该是很大的水波,像海浪一样。 老师:嗯,海浪是一个很好的比喻。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作者笔下的钱塘江大潮究竟是怎样的壮观景象。 课内探究 老师:首先,请大家翻开课本,找到《观潮》这篇文章。我们先来读一下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我来给大家起个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学生跟着老师齐读课文) 老师:好,读得很流畅。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生字词。这些生字词,你们能自己读出来吗? 学生:(齐声)能! 老师:那我们来试试看,“潮、据、盐、屹”…… (学生依次读出生字词) 老师:很好,大家都读得很准确。那这些词语的意思,你们能理解吗?比如“笼罩”,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C:就是像有层雾或者云遮住了。 老师:对,很好。那“人声鼎沸”呢? 学生D:就是人很多,说话声音很大,像水烧开了一样。 老师:哇,这个解释太到位了。那“若隐若现”呢? 学生E:就是有时候看得见,有时候看不见。 老师:对,就是这样。那“风平浪静”呢? 学生:(齐声)就是一点风也没有,水面很平静。 老师:非常好,大家都理解得很到位。那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这次要注意理解课文内容,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老师:好,读完课文,你们能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吗? 学生:(齐声)能! 老师:那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