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17576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0-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187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
  • cover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之美,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独特视角和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及特点。2.感受作者通过写景、抒情和议论所表现出来的对北平的深厚感情,体会作者的审美趣味。3.揣摩文中精彩语段,品味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欣赏文中所写的日常生活中平凡景物的美,把握景物所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的审美趣味。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结和以“清、静、悲凉”为美的审美趣味。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34年7月,郁达夫应汪静之等人约请,携妻子王映霞等赴青岛避暑。8月13日,从青岛经济南前往北京。次日早晨,火车到达正阳门车站,郁达夫见到“十年不见之北京故城”,“感慨无量”。8月17日,星期五,一个晴爽的早晨,郁达夫起床后,一气呵成写了二千余字的散文《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后来也成为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整体把握作者眼中北平秋天的特征 1.阅读课文,思考:假如你只能在秋天的北京呆一天,请你按照《故都的秋》中的描写,做一个赏秋的攻略,包括选择什么样的地方住宿,选择什么样的天气,这一天安排什么样的活动,等等,并且为这个攻略定一个主题。【参考方案】选一处破旧的民宿,这处民宿应该有一个院子,院墙边最好有高大的槐树和开蓝色花朵的牵牛花,屋角等处有结果的枣子树。选一个晴朗而有短时小雨的天气,清早起来,到空无一人、落满槐花的街上去走一走,感受一下槐花踩在脚底那种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吃过早饭,等太阳出来,搬一把椅子,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驯鸽的飞声,细数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欣赏牵牛花的蓝朵。等到气温上升,可以谛听秋蝉的啼唱。一阵雨过,天空重新放晴,走出门去,到桥头树底听都市闲人用缓慢悠闲的声调谈论天气。 主题:平凡生活中的秋日雅趣 2.文中说,作者不远千里,从南方的杭州赶上北平来,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要“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北平的秋与南方的秋有什么不同?作者喜欢什么样的秋天? 【明确】南方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方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者用一组比喻和对比,形象地说明南方之秋和北国之秋的区别: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在作者的心目中,秋天就应该像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东坡的《赤壁赋》中所写到的那样,能“特别引起深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这种特点,北国的秋天更符合。 三、赏读品味,感受审美趣味 1.分组朗读“不逢北国之秋,……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分五组分别朗读,怎么分? 【明确】第1组:读第3段;第2组:读第4段;第3组:读第5段;第4组:读第6—10段;第5组:读第11段。 2.每组给自己读的段落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小院秋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 3.郁达夫少年时读了大量旧籍,古文功底深厚,古典作家的思想格调、审美趣味,对他影响很大。自古以来,悲秋就是中国古代诗文中持久的主题,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九辩》),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杜甫的“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无不表现了季节物候变化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忧愁苦闷。文中提到的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也是悲秋的经典名篇,文中写道:“夫秋,刑官也……常以肃杀而为心”(秋天,是刑罚之官……常常怀着严酷杀伐的本心),“秋之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