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18086

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4.12家庭的记忆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日期:2024-11-05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207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4-2025,学年,道德,法治,三年级,上册
  • cover
课题 《家庭的记忆》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时间 教学 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称呼家庭成员,明确不同地域对家庭成员称呼的差异。 清晰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绘制家庭关系图谱。 认识家庭的历史变迁和传统节日中的家庭文化。 理解和欣赏与家庭相关的语言文字作品,如谜语、成语、诗歌等。 教学 重点 掌握家庭成员的称呼和关系。 体会家庭传统节日和文化的内涵。 感受语言文字中体现的家庭观念。 教学 难点 理解家庭变迁背后的社会因素。 深入领会家庭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家庭成员称呼卡片、家庭关系图谱模板、与家庭相关的谜语、成语、诗歌等资料。 教学过程 复备课 一第一课时:家庭成员的称呼与关系 一、导入 播放一段温馨的家庭聚会视频,视频中家庭成员们欢声笑语,彼此亲切互动。视频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一个热闹温馨的家庭聚会,大家注意到他们之间是怎么称呼彼此的吗?能不能说一说?”通过这样的引导,激发学生对家庭成员称呼的兴趣,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家庭成员的称呼 教师展示不同地域家庭聚会的图片,这些图片清晰地呈现出各地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同称呼和互动方式。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对比不同地域称呼的差异。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不同地域对家庭成员的称呼,同时深入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比如,有的地域称呼爷爷为“公公”,有的则称为“阿爷”,可能是由于地域文化、方言等因素导致的。 开展“称呼猜猜猜”的游戏。教师说出一些具有特色的称呼,如“阿舅”“妗子”等,让学生猜测对应的家庭成员,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最后,教师总结不同地域称呼的特点,着重强调尽管称呼有所不同,但背后所蕴含的亲情是永恒不变的。无论怎么称呼,都是家庭成员之间深厚情感的表达。 三、家庭成员的关系 教师给学生发放家庭成员关系卡片,卡片上印有各种人物关系的描述,如“父亲的兄弟的孩子”“母亲姐妹的丈夫”等,要求学生将卡片上的人物关系进行准确配对。 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为学生详细讲解复杂的家庭成员关系,比如堂亲是指父亲兄弟的子女,表亲则是父亲姐妹或者母亲兄弟姐妹的子女。同时,借助图表或家族树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关系。 让学生动手绘制自己家庭的关系图谱,在图谱上清晰地标注出每个家庭成员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完成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和讲解自己绘制的关系图谱,分享自己对家庭成员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帮助和建议。活动结束后,选择部分绘制清晰、讲解准确的优秀关系图谱在全班进行展示,让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 四、课堂小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家庭成员的各种称呼以及复杂的成员关系。再次强调正确使用称呼和理解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称呼家庭成员,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让家庭更加温馨和睦。 第二课时:家庭的历史与变化 一、导入 教师展示一张年代久远的家庭合影,照片中的家庭成员穿着具有时代特色的服装,背景和环境也与现代有所不同。教师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照片,大家能发现这个家庭与我们现在的家庭在哪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吗?”引导学生从家庭成员的外貌、穿着、神态以及照片的背景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回答问题。 二、家庭大事记 邀请学生主动上台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家庭大事记,这些大事可以包括长辈工作的变动、家庭住址的迁移、新生命的诞生、重要的家庭决策等。分享结束后,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每个同学分享的家庭大事展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