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赋税制度 (90分钟 100分) 【命题视点】 单元重难点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及基本特征,世界货币体系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区别与联系,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和特点,等等 滚动考查点 清代民族关系,国际法的发展,等等 典型情境题 1、3、5、6、8、11、12、15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朝顺治皇帝选汉女为妃,并下诏:“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顺治皇帝采取这一做法意在 A.消弭民族对立 B.宣扬儒家伦理 C.沿袭汉族制度 D.完善官员考核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治皇帝选汉女为妃,并鼓励满汉通婚,其意在缓和满汉民族间的对立,巩固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顺治皇帝通过鼓励满汉通婚实现民族间的亲睦,未涉及儒家伦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顺治皇帝意在沿袭汉族制度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顺治皇帝鼓励满汉通婚,而非完善对官员的考核,排除D项。 答案:A 2.1899年签订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第一次对以战争解决国际争端的所谓“绝对权利”施加了一些限制。1928年,英、法、美等15个国家和地区签订《非战公约》,该公约规定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从法律上明确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由此可知,这些公约 A.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B.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C.成为制约战争的法律依据 D.得到国际社会一致认可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和《非战公约》都反对把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虽然公约的实际效能受到限制,但这为制止战争提供了法律依据,故C项正确。这两个公约签订前后,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排除A项;这两个公约体现的是相关国家对待战争的态度,未涉及欧洲国家力量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及了部分国家对这两个公约的态度,“得到国际社会一致认可”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答案:C 3.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曾一度废钱不用,交易皆用谷帛,至魏明帝时才复铸“五铢钱”。刘蜀和孙吴政权发行钱币多为虚假大钱,钱文不足重,大额虚币泛滥。这些现象 A.限制了经济资源的有序流通 B.阻断了南北各方的经贸往来 C.说明了统一市场的曲折发展 D.反映了货币官铸的迫切需求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较为混乱,这一现象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资源的有序流通,故A项正确。三国时期货币流通混乱,会制约南北之间的经贸往来,但“阻断”之说则夸大了这一现象的危害,排除B项;三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不能体现出统一市场的曲折发展,排除C项;“货币官铸的迫切需求”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D项。 答案:A 4.北宋初期,益州的铜钱大量流失,商人发行的“纸质存管凭证”很快在益州流行开来。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这表明宋仁宗时期 A.政府对商业的管控加强 B.纸币的法定货币地位确立 C.四川商品经济最为发达 D.铜币的流通范围逐渐减少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由京朝官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可知,交子的发行主体由民间商人变为中央政府,交子也因此具有了纸币最重要的特性———法定性”,故B项正确。纸币得到国家的承认并不等同于政府加强对商业的管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四川与其他区域的比较,无法得出四川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结论,排除C项;宋朝时期纸币只是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排除D项。 答案:B 5.1913年,湖北省辅币每元仅值银元七角,广东为八五折,东北的小银元票价值原来的三分之一,四川军票泛滥,贵州纸币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