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外国的传世名作》 1、了解《格尔尼卡》的基本信息及创作背景。 2、了解毕加索的的立体主义风格特点。 学习目标: 1.学习重点:感受画家通过立体主义风格表达的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2.学习难点:理解毕加索选用立体主义风格表达《格尔尼卡》的创作冲动。 重点、难点: 主题:现代世界的艺术与技术 纳粹德国馆 顶部为鹰 苏联馆 不锈钢群雕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1937年巴黎世博会 西方现代美术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大师 作家简介 作家简介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 (自学课本第3页) 《格尔尼卡》的绘制过程 创作过程 创作过程 高3.49米、长7.76米,现藏于西班牙马德里苏菲亚王妃艺术中心 1937年 毕加索(西班牙) 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 《格尔尼卡》 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 1937年7月巴黎世博会中的西班牙馆 这幅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伊曼纽尔·波普根乔夫 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绘画也称“立体派”,代表人物有毕加索、勃拉克等。立体主义彻底打破了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造型方法,强调把客观物象分解成若干部分,在按画家主观表现的需要组合在一起,形成稍显怪诞的视觉形象。 拓展: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雕塑和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音乐家》 勃拉克 传统写实 立体主义 知识分享 作品分析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 突破单一视角,将形象分解、拼贴 ,重组成新形象。 作品分析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 侧面的额头和鼻梁 正面的鼻子和嘴 正面的眼睛 侧面视角的牛头 立体主义风格的牛头 你能分析出毕加索是怎样重组出《格尔尼卡》的牛头形象吗? 讨论探究 为什么毕加索选择立体主义来表现《格尔尼卡》? 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 《格尔尼卡》回归西班牙 《格尔尼卡》的反战意义 《格尔尼卡》的评价 《格尔尼卡》的现实意义 课后拓展 1981年《格尔尼卡》回归西班牙纪念邮票 《格尔尼卡》回归西班牙 美国归还《格尔尼卡》 课后拓展 《格尔尼卡》的评价 《剑桥艺术史》指出:“破碎的形象、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都混合于一体,是《格尔尼卡》成为本世纪少数几幅真正具有大众意义、使用大众语言的大众作品之一。” 课后拓展 《格尔尼卡》的反战意义 1997年格尔尼卡轰炸60周年德国总统罗曼·赫尔佐克就当年的轰炸事件表示“认罪”,并请求宽恕。 格尔尼卡大轰炸幸存者路易斯·伊里昂回信:纳粹的轰炸没有使我们心怀仇恨或产生报复性心理,相反,我们更加强烈的渴望和平。 课后拓展 课堂练习 要求:1.在全开素描纸上由全班同学共同完成。2.可使用绘画或剪贴的方式完成作品。 课堂作业 请同学们以抗击新冠疫情为主题,模仿《格尔尼卡》的立体主义风格创作一幅作品。 突破单一视角,将形象分解、拼贴 ,重组成新形象。 谢谢观看! 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