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等(后2首) 教学设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素养目标】 1.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新课导入】 农历九月,中秋节过后,有一个关于老人的节日,你知道是哪个吗 重阳 重阳节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 (登高、饮酒、赏菊)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诗人王维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 而有一位诗人,重阳节这一天行军他乡,他想起的是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里的菊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的诗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题目 作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行营,军营。 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园:故乡。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世称岑嘉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诗文诵读】 播放音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诗文翻译】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傍:旁边 译文:(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 【全文翻译】 1.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 2.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3.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的九月菊花, 4.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赏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赏析:第一句中“登高”二字紧扣题中“九日”。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赏析: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表明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这两句是想象之景,展示了一幅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残垣断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故园菊”代指故园长安,寄托着诗人的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课堂总结】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渴望。 【课后练习】 1.理解性默写。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借对菊的怜惜,以“_____,_____”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重阳节登高却无人送酒,表现诗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夜上受降城闻笛 【素养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题目 作者】 夜上受降城闻笛 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měnɡ)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