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33182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0-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301773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1,故都的秋,课件,33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01 感受秋意 01 感受秋意 01 感受秋意 01 感受秋意 情境导入 01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情境导入 中国文人似乎都有一种悲秋情结,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去诠释心中的秋。 01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知人论世 02 郁达夫,本名郁文,来自浙江富阳。他是一位现代知名的小说家及散文家,曾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共同创立了“创造社”。在同年的7月,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923年,他发表了《春风沉醉的晚上》。从1923年至1926年,他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广东大学担任教职。1930年,他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期间,他前往新加坡积极参与抗日宣传工作。1945年,他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秘密处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授他“革命烈士”称号。 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面,勇敢地挑战了封建道德,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他的散文以游记见长,情景交融,文风优雅,独树一帜。 在日本留学期间 (1896-1945) 本文创作于1934年8月。自1921年9月至1933年,郁达夫倾注了大量心力参与左翼文艺运动。面对国民党白色恐怖的笼罩,他于1933年4月离开上海,迁至杭州,在那里度过了将近三年的时光。在那段日子里,他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大量时间游历山水之间,创作了许多抒发情感、排解忧愁的散文。 到了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途径青岛抵达北平,再次沉浸于故都的秋日风情之中,并以此灵感,撰写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知人论世 02 文体知识 03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与诗歌、小说、戏剧齐名,它指的是不拘泥于韵律的散文体文章。这种文体极为自由,也是我国最早形成的书写方式。散文通过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片段或事件,传达作者的看法与情感,展现其深层的社会价值。 散文的展现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简而言之,散文篇幅精炼,形式不拘一格,选材广泛,写作手法多变,语言优美,能够迅速地映照生活,因此备受人们喜爱。 朗读感悟———正音 04 潭柘寺(zhè) 驯鸽(xùn) 落蕊(ruǐ) 平仄(zè) 颓废(tuí) 一椽 (chuán) 橄榄(lǎn) 蟋蟀(shuài) 细腻(nì) 嘶叫(sī) 普陀山(tuó) 歧韵(yùn) 解题 05 将“故都”换为 “北京”、“北平”行否?有何不同? 不用“北京”因为民国期间1928年6月20日,改北京为北平。 不采用“北平的秋”这一说法,因为北平曾作为元、明、清三朝古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历史悠久显而易见。那时南京为都城,“故”字含有“往昔”、“昔日”之意。人们对于“往昔”、“昔日”的往事常常怀有怀念与眷恋之情。 “秋”字揭示了文章的描写主题。因此,这是一篇描绘景色的抒情散文,作者追忆起故都北平的秋日风光和色彩,流露出对故都秋季的向往与深情眷恋。 朗读感悟 05 【任务】: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呢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朗读感悟 05 【思考】: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描 绘了几幅秋景图?试用自己的 语言加以概括(为每幅图取一 个名字)。 05 故都秋景图 秋晨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3—11段集中写秋景 朗读感悟 05 【思考】: 在记叙秋景时,是以什么顺序来展开的? 既非按照时间排列,亦非依照空间布局,可谓杂乱无章。这正是散文“形散”之魅力所在,然而这些景物却共通呈现出“清新、静谧、悲凉”的特质,恰恰体现了文章“神聚”的精髓。 05 【思考】:总结课文的结构 总起(1-2) 分写(3-12) 总括(13-14) 概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