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生活中的位置》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想象并表达物体的空间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学段目标:本单元是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感悟知识的意义,主要涉及量、方向与位置、负数等知识的学习。 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涉及“认识货币单位,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等知识的学习关注幼小衔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程内容: 内容要求:主题活动4:我的教室 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业要求:我的教室。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对位置;会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别其余三个方向;了解物体间位置、方向的相对性,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提示:本学段的综合与实践,涉及货币、时间等常见量的认识,以及方向、位置的学习。应当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知道货币价值、了解时间意义、辨别方向和位置,丰富对量的体验,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材以“生活中的位置”为主题,设计了“我们的教室”和“我在教室中的位置”两个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教室中的人与物体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描述生活中物体的相对位置,为后续开展“我的教室”主题活动、学习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其他知识打好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本单元实践活动突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物体位置关系。 学生认知情况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上、下、前、后的认识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绝大部分学生能清楚地辨认,但有一部分学生对左右往往不太容易分清,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辨认左右方位,理解在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对位置。一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于物体位置的描述通常没有办法解决,因此第二个难点是利用物体位置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布置教室黑板或墙面、介绍家中物品摆放等。 二、单元目标拟定 1.结合观察教室的活动,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教室,能说清楚教室的墙面上有哪些物体。 2.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活动,观察教室内墙上物体的位置关系,用上、下、左、右这些方位词说一说墙上物体摆放的位置,能动手设计教室的墙面布置。 3.结合教室的学生座位情况,通过观察、判断,能介绍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分别是谁,并说清楚自己的位置是从前往后、从左往右第几个以及生活中前后左右的实际运用,发展空间想象力。 4.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探索数学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第一个活动是观察自己坐在教室里的实际位置,然后判断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哪个同学;第二个活动是从前往后、从左往右数一数自己的位置在第几个,这个环节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座位的位置关系用数准确表达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也结合位置关系的表达唤醒学生学前数数的经验;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利用所学,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表达,再互相说一说。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物体位置关系。 (二)教学难点 1.辨认左右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