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我们周围的空气”展开,空气是学生生活中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物质。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空气的特征、空气的作用以及空气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教材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如呼吸、气球充气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简单易懂的实验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为今后学习更深入的科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整体设计思路 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导,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的感知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深入了解空气。利用趣味实验和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思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将抽象的空气知识具象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物质,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了解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会流动等特征。 知道空气在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生存中的重要作用。 (二)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会运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如塑料袋、气球、吸管、天平、扇子等。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实验结果。 (三)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空气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空气与环境的关系,意识到保护空气环境的重要性。 体会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会流动等性质。 (二)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空气有质量的概念,由于空气质量较轻,不易被学生直观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空气特征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并能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五、教学策略 实验探究策略 设计多个简单有趣的空气实验,如“纸团不湿”“空气占据空间实验”“风的形成实验”等,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加深对空气知识的理解。 问题引导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如“为什么气球能吹起来?”“塑料袋鼓起来说明了什么?”等,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空气的奥秘。 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和讨论,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如实验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材、教学参考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与空气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 实验器材:透明塑料袋、气球、吸管、烧杯、漏斗、天平、扇子、纸团、橡皮泥等。 为每个小组准备实验记录单、记号笔等。 学生准备 提前了解一些与空气有关的生活现象,如呼吸、刮风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个充满气的气球,然后松开手,让气球飞走。提问学生:“气球为什么会飞起来呢?是什么让气球鼓起来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周围的空气。 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自己的呼吸,然后提问:“我们在呼吸的时候,有什么东西进入了我们的身体呢?”引导学生意识到空气的存在。 设计意图:从学生自身的体验出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