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65053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日期:2024-1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134188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1课,短文二篇,课件
    (课件网) 山水之景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从不同角度品味本文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目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37岁时隐居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便常以书信的形式向他咨询朝廷大事,故有“山中宰相”之称。有《陶隐居集》。 陶弘景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就是作者陶弘景隐居时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一部分。 背景链接 古代的“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也可以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等。 文体知识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划分层次。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 lín tuí 导学一:朗读课文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译 文 导学二:疏通文意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译 文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四季。 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消散。 指水中潜游的鱼。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有“赏”“领悟”的意思。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译 文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导学三:研读赏析 这封书信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也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 主旨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大意。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3.赏析文中写景的句子,感受作者营造的美好意境。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集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苏轼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苏轼因对王安石新法持有不同意见,以诗文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作者在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写下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 出处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元丰三年 (1080) 元丰六年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