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学科: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题目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型 新授 教具 PPT课件、教案 教学 目 标 知识 理解并熟记认识的含义、类型及实践的含义、特点;掌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能力 运用实践观分析具体事例,提升认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 增强实践观念和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社会。 教学重点 实践的含义和特征;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板书设计 手写,拍照后将图像插入到附件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 思 议 展 评 检 其他 时间(分钟) 一、导 以提问的方式回顾上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3.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 、 思 通过阅读教材,完成以下内容。 (一)基础感知 1.认识:含义、类型 2.实践: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探究未知 判断正误并更正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之一。 4.嫦娥五号顺利归来,离不开“钱学森弹道”理论,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2023 ·全国 ·统考高考真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 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 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一论述的认识论根据是() ①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②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 ③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④社会实践为验证认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客观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三 、 议 第1页共5页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课堂教学设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有问题进行讨论。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长为主导,安排本组成员完成相关内容的讨论与回答。 2.需要对各班基础感知部分的讨论情况和进度加以关注,需要对各班能力提升部分的 案例分析部分加以关注和适时指导。 四、展 判断正误并更正 1. 【解析】×客观世界物质性。 2.【解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3.【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标准之一”。 4.【解析】×强调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而不是说明实 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表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 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①正确; 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 的和归宿,③正确。 材料强调现在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未涉及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 越的条件,②排除。 材料不涉及社会实践为验证认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客观标准,④排除。 五、评 1.认识: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类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形成 方式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 直接感受。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 整理和概括。 内容 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 事物的各个方面 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 自身规律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地位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 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注意:二者相互转化的说法是错误的。 注意1: 主体:人类,而非动物;客体: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性质:能动反映,积极的(≠被动 的反映)。 注意2: 区分意识和认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①体系不同:意识属于唯物论 认识属于认识论。 ②对应的概念不同:意识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