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471408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课件(共24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日期:2024-11-23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24261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学年,哲学,必修,统编,政治,高中
  • cover
(课件网)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7.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7.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创立了多样和谐的中华传统文化。 思考: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八月中秋时,农作物基本都成熟了,农民为了庆祝丰收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也有历史学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的时候。这一天,唐军裴寂看见月亮,发明了月饼作为军粮,成功解决了军中粮食不够的问题。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思考:中秋节及习俗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 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各民族文化趋同、渐趋统一、同一≠文化差异消除 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中华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很强的包容性) 中秋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吃月饼。月饼的做法,是受到边疆和域外文化的影响。中国新疆和中亚、西亚地区都是比较干旱的地区,干旱地区民族常以烤制食品为主,古代新疆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烤制食品具有抗干燥,易保存,好携带的特点,适应当时当地的需要。 思考:中秋节及习俗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 全盘吸收 求同存异:与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总结: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创造主体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形成过程 内部因素 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外部因素 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BY YUSHEN 中华文化 当代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精华 糟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概念辨析 【注意】:1.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历史文化,部分被历史淹没,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并保留至今的文化才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中华传统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现代文化 (革命文化为典型) 近代文化 知识梳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3.中华人文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知识梳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人文精神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雪中送炭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止于至善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知识梳理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中国北方地区已流行,在唐代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